从2006年开始,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历时10年,记录了10多个零零后孩子的成长足迹,制作成5集纪录片分别讲述了:妈妈和儿子之间执手放手的亲子关系,二胎家庭两个孩子之间的亲疏关系,体制内和体制外的选择问题,独处和群居的哲思,对朋友以及圈子的态度五个不同家庭、不同孩子的故事。在这里,我们能看到不同孩子的个性和发展,也能看到不同家长的教育方式。
小时候的锡坤十分调皮,经常把小朋友的鞋子、足球等偷偷扔进垃圾箱里,看到什么东西都要伸手去碰,把放玩具的货架推倒,把摆放整齐的桌布拽下来,把塑料方块倒在满地,把小朋友推倒…..甚至在家里,点燃挂面,搞的整个厨房乌烟瘴气。
对于这种爱闹的天性,没有任何人他。幼儿园老师说,这是他探索世界的方式,妈妈说,因为他属猴,爱动,这是他的常态。
一次上数学课,坐在第一排的锡坤看到老师进来依然地自己手中的折纸,老师说了好几遍让他收起来,他置若罔闻,还在折飞机。
妈妈是相当宠爱儿子。两岁半的时候,妈妈赶去芭学园喂奶,旁边小朋友说,快看,这个小朋友还在吃奶啊。妈妈护着儿子说:他才两岁半啊。
但是,大包揽的教育方式却使得内向的锡坤十分依赖妈妈,做什么都会觉得“妈妈会帮助我”,和妈妈在一起,锡坤十分有安全感。
妈妈说要做60分,却做了100分工作,爸爸为了工作,与孩子长期分开,这让锡坤缺失了父爱,性格越来越腼腆内向。
这是很多中国家庭教育的常态,或主动或被动,由于中国家庭经济重担放在男人身上,也由于中国传统家庭的是“男主外+女主内”这种模式,很多孩子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爸爸去哪儿了”的问题,父亲的角色是缺位的,由于缺乏父辈榜样,也造成了孩子任性、抗挫折能力差等等心理问题。
因为是第一次做父母,爸爸妈妈十分疼爱萌萌,按照网上的科学喂养方式喂奶,带萌萌一起出去玩耍,亲自萌萌作业,用萌萌爸爸妈妈的话来说:把萌萌看得很重,就像捡了个大财宝一样。
但是,进入初中的萌萌,每天与父母交流甚少,与小时候反差极大,对此父母将其归结到:青春期的叛逆。
青春期的孩子是十分的,妹妹的到来,打破了这个家庭原有的相处方式,她必须与妹妹共同分享爸爸妈妈的爱,这让萌萌感觉到了孤独,失落,她觉得与朋友在一起很自在,而与爸爸妈妈在一起就没有那么多共同语言。
小时候,父母把所有的爱都给萌萌,而现在,父母的大部分精力都在妹妹身上,萌萌心里有极大的落差,加上青春期的反叛,她把所有的不满都在妹妹身上,所以,她不喜欢妹妹,不喜欢陪妹妹玩。
而父母并没有察觉到这点,尤其是父亲,只知道数落萌萌的不是,萌萌的房卡丢了,一时口误把自己的房卡说成了银卡,而父亲道:小柚子的房卡呢?小柚子还是金卡呢!
二胎家庭中,较大的孩子尤其当一胎是女童时,常常成为被被的一方,成为了家庭中的局外人。
15岁的梁昊天与16岁的刘嘉阳自幼就是同班,但是中考的时候俩人却选择了不同的道,梁昊天正在紧张地准备考试,每天都在学习,而刘嘉阳则选择了出国留学,虽然也很关键,但每天依然有大把的时间可以玩耍。
每个家庭有不同的选择,梁昊天的父亲说,体制内是他们认为最稳妥的道,体制外会冒风险,体制内是看得到的方向,基本不会有偏差。
家庭的不同选择决定了两个孩子不同的方向,也决定了两个孩子自此了各自的单行道,在刘嘉阳看课外书的时候,梁昊天学习的是奥数;在刘嘉阳上陶艺课的时候,梁昊天上的是占坑班,在刘嘉阳飞去美国实地感受西式教育的时候,梁昊天却在奔赴各个考场通过反复测验提高学习成绩……
每个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每一个选择都会影响孩子的道选择,梁昊天与刘嘉阳代表着两种不同的选择,也许两条单行道会有相交的一天,也许,两条单行道会越来越远……
一一自小就特立独行,她不喜欢和别人一起玩耍,所以,一直都是自己一个人玩。虽然是一个人,但她却一点儿也不孤独,芭学园园长说,一一看起来是那样的高贵,能悠然地打发自己的时光。
一一很特别,她很有自己的想法,不会因为别人都在化妆,自己也去抢着化妆;不会因为别人都吃完饭了,自己也狼吞虎咽地伙伴们;也不会因为别人都成群结队,自己去找一个朋友陪自己。
十年后的一一,虽然已经了的自然规律,但是性格还是内向型,她喜欢安静地学习,安静地做娃娃,安静地做自己的事情;
十年后的辰辰,还是不喜欢说话,她喜欢毛绒娃娃,喜欢兔子,喜欢狗,喜欢狼,但没什么朋友,她并没有觉得异常,这样挺好的。
这3个孩子,都在健康地成长,实际上,他们最终在父母的熏陶下了不同的道,孩子不是橡皮泥,家长怎么捏就是什么样儿,他们有其自己的生长轨迹,所以,尊重孩子的天性,正确地引导孩子成长才是最关键的。
尽管这部不如《56UP》那样尖锐直接,却也隐隐道出中国教育中折射出的家庭和社会的问题,正如这部纪录片的导演所说:这个片子不是一个百科全书,就从这个10年的变化中去看成长,看我们的教育能不能从中受到。每个孩子的基因和家庭不同,适合的教育方式也因人而异,没有最好的教育方法,只有最合适的。
“三岁看老”,人生能有几个十年?每个人的成长只有一次,不能复制,也不能去模仿,教育是潜移默化地,生活无处不是教育,家庭教育也并不是教孩子写作业时怒吼那么简单,而是陪伴时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