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5年开始,大学的新生都会收到“录取三件套”:录取通知书、校长的一封信、一本书。大学校长邱勇每年都会给新生推荐一本书,并且嘱咐他们在入学前的暑假读完。
虽说没考上过,每年这个时候,我都会关注校长推荐了什么书。几年下来,送到新生手中的书有小说、哲学随笔、艺术史、科普著作,门类不一,但都是经典,而且,多少都有点“无用之用”的意味。比如2017年,校长推荐的是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砖头一般的大部头,很多艺术专业出身的人都望而生畏。高考后的“暑假作业”,也是不轻松啊!我在杭州看过一个贡布里希的文献展,其中一个大展柜,满满铺陈着《艺术的故事》封面,语言,不同版本,场面很是壮观。美能跨越语言和民族,善良情感、健全人格,但却润物无声、从不。理工科传统积淀深厚的,以艺术史给新生“入门”,确实包含了不一般的见识。
今年,送给新生的是许倬云的通史著作《江河》。这一次,校长希望学生们能“从历史文化中汲取力量”。
许倬云是个很有趣的历史学家。王小波在美国大学学习期间,没有合适的课程可选,许倬云就给他开了门一对一的“学习”课,两人经常一聊就是一整个下午。许倬云自幼残疾,坐不直,王小波天性烂漫,坐姿松散。许倬云在回忆王小波的时候写道,“师生二人东倒西歪,倒也自在”。聪明的头脑,有趣的灵魂,思想碰撞,画面足够令人动容,东倒西歪又何妨呢?
作为通史,《江河》的气质,也不是“正襟危坐”的。这本书对各个历史时期普通人的衣食住行,都有细致的描摹。读到这些部分的时候,我的胃时常被字里行间粮食的名字给撩拨到。说起来,“吃”也是许倬云写这本书最初的动机之一:他上饭店吃饭,被店主人问,中国菜这样的做法,是从哪里开始的?历史学家想了想,通史上还真没交代。可这么“接地气”的话题,真的不值得史学家关心吗?
《江河》总体非常平易近人,讨论的也不都是宏大的国家与制度。该书围绕“中国”这个概念谋篇布局,这里的“中国”着眼于文化圈的演变扩大,取自于梁启超的历史观念,但又不拘泥于传统的断代。我觉得这本书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其无处不在的全球视野,即便是上古时期,也会对照其他文明比较讨论,尤其关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许倬云是有意为之,因为他觉得,中国的史学往往太注重自身,可是几千年的灿烂文明,都是同“有给有拿”,怎么可能是踽踽独行走出来的呢?
所以,许倬云说他要“不辞冒天下之不韪”,对国人自大的历史观进行劝诫。这是这部通俗易懂的历史书的雄心,也是它区别于“技术流”史学著作的炽热关怀。相应地,受到现代化的冲击之后,中国人自卑与虚骄混杂的微妙心态,也让他倍感忧心。上述心理的结果,都指向封闭与隔离,会阻碍文化的更新。
“兼容并蓄的胸怀”,正是邱勇校长希望学生们能够从书中体会到的品质,这和他在2019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上谈到的“自信”,在上也是互通的。“认同是以深入地认知自身和世界为前提的”,忌盲目,忌偏执。老实说,和前些年推荐的《瓦尔登湖》或是《艺术的故事》相比,《江河》的阅读门槛相对要低不少,“别人家的孩子”恐怕更是费不了多少精力,就能轻松“拿下”。读书或许只是一时的功夫,但对其要义的,可能会伴随一个人成长的历程。许倬云谈到选择史学为人生志业时特别动情,他从不后悔,因为“历史正是人生的延长与扩大”。
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重申开阔的心态、包容的价值,实在很有必要。大到国际,民粹主义、孤立主义冒头,互利合作的共识正遭受巨大挑战,接下来相当一段时间内,国际社会都要面临这个问题的困扰。小到个体,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信息越来越充沛,算法也越来越高明,这一切果真会让人变得更聪明、更辽阔吗?答案经常是悲观的。芝麻大的小事,时不常吵上热搜,总能找到缝隙乘虚而入。很少有谁是真坏、真的恶意满满,只不过是被执念困住,自以为掌握与真理,了换位思考的能力。
我理解,读史之所以使人明智,在于历史提供了更广阔的时空维度,让人得以用更开阔的视野认识自己、认识当下。当人的世界不再局限于“我”,局限于一时之需、一己之利,整个人也会豁达许多。史学家讲兼容并蓄,不仅出于个人修为,也是因为,他们熟知人类过去彼此的,更懂得“互谅互信、彼此扶助”的价值。历史不会,却默默开出现实的解药。
《江河》这个书名里包含一个比喻,江河湖海,相拒相迎,汇聚成更宽阔的波浪,也夹带泥沙。这正如文化形成与成长的曲折过程。江河入海,浩浩汤汤的进程,诉说着“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含义。(张静雯)
要根据最新人口发展特点,构筑与大国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特点相适应的高质量社会治理新格局,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让全体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梦见回家的路
物质生活的富裕是共同富裕的基础,但共同富裕不仅指经济上共同富裕,也包括人民对、文化繁荣、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追求。
每一种的形成,背后都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其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之一,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大,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线
将节粮减损、餐桌浪费等纳入“粮食安全保障法”并加快立法进程,建立爱粮节粮检查、投诉、宣传和志愿者服务等制度,并列入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不断完善反粮食浪费法律法规体系。
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依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稳中向好的基本面是没有任何改变的,中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是有基础有条件的。
发挥数字经济优势,以经济、社会、治理为重点,全方位推动数字化转型,是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的题中应有之义。
将区际利益协调过程按顺序分解为一系列小程序,并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机制,细化机制的构建使得利益协调有章可循,从而保障利益协调过程的规范性及最终的有效性。
共同富裕,需保障农民收入增速持续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促进生产要素的有序流通、进一步合理收入分配制度,是缩小城乡居民之间、城市和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的重要径。
信息高速公可以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信息联通,信息进村入户打破了城乡间的“数字鸿沟”,从多个方面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
党的以来,自然资源管理领域一直在推进系统性的重大。耕地的治理体系属于其中重要一环,需要在价值内涵、体制机制、治理工具等层面响应新时代的要求。
中国道是一条利用资本并驾驭资本的现代化之;中国道充分发挥国家的双重功能,表现为动力、平衡和导引等作用;人民是中国道的历史主体和价值主体,引导和规范资本和国家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内外将更加错综复杂。推进“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全面深化、强化创新引领、布局先导产业、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新发展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新发展是创新、协调、绿色、、共享的发展。从六个维度与“四个自信”深度同构。
在全国广泛动员开展的精准识别“回头看”重要举措,是中国扶贫开发的实践创新,在国际范围内也属首创。这一举措充分保障了扶贫开发的精准性,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基础。
发展是一个综合概念,发展是否平衡关键要看人均P等指标的差距。政策应更着眼于不同地区之间生活质量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进一步缩小地区之间人均P的差异。
绝对贫困问题的消除,并不意味着我国扶贫工作的结束。随着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完成,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将成为下一阶段我国扶贫工作着重考虑的问题。
2020年是中国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一年。这一年,习思想明确为全面依国的指导思想,铸就中国的伟大航标,理论创新取得重大。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习总强调,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明年宏观经济政策定了基调和方向,既体现了稳中有进的工作总基调,又体现了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系统思维方法,其政策涵义是十分丰富的。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命题的提出是以习同志为核心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新型城镇化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是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