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述职报告> 文章内容

不懂历史别写历史剧:这该打在编剧上还是导演脸上?

※发布时间:2018-5-1 13:31:33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现任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李修松一直关注文化领域,是大学历史系教授,先后在省文化厅、文物局任职,这让他更注重文化遗产。李修松说,看我国的经典小说《西游记》被胡乱改编成“孙悟空谈起恋爱来了”,他觉得这“是迎合低级趣味,是耻辱”。对于近年荧幕上大热的历史剧,他直言“不精通历史没资格写历史剧”。(新浪新闻3月19日)

  “不精通历史没资格写历史剧”,这话说得非常直率,也非常到位,一语点破了一些热播历史剧的硬伤根源。如果看上一两集这样的历史剧就会发现,期中最难以的就是情节逻辑的,横空出世的人物情节不知从何而来,从历史时间排序上说,本应该后面出场的人和的事,却毫无原由地跑到了前集。而这样的情况在历史剧中并不少见,但在现代剧中也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不仅有时间上的,更有人物出场早产的错位。

  最近正在热播一部军训内容的电视剧就是这样,不但剧本的结构颠三倒四,而且从一开始就有多余的人物出现,在看这部剧的时候,总以为这个物会在当集或下集的场合中起到某种转合承接作用,但几集下来,并没有看到这样伏笔的安排,有的只是多余的表情和没用的台词。于是边看边在脑子里减人物,但减的结果反而使剧情的发展清晰了很多,原来那些多余的设置,确实就是没用的累赘。

  说到此,好像是跑题了,但其实没有,要说的是不论历史剧还是现代剧,它们都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而归结在一起,就是小看了观众的鉴赏能力,因此,“不精通历史没资格写历史剧”,其实也是小看观众鉴赏能力的一种表现,所以不管是历史剧还是现代剧,其实存在的都是同一个问题,那就是不尊重客观,只尊重导演的意志,除了一些著名的编剧外,就一般的编剧来说,在拍摄现场基本上就是个人微轻的角色。

  在某些电视剧的片场上,导怎么改本子,编剧就只能怎么改,既使改得,编剧也不敢有半点争议,其原因在于这部剧的配合情况,决定着导演下次是否还用你,如果不听导演的话,就没有了下次的机会。而对于这样的导演来说,明明知道剧本已经改出了漏洞,但为了安插某个关系演员也要生造出某些不必要的情节和人物,导演也知道这些是不合逻辑的漏洞,但心里总寄托于下集设置上的弥补,然而,由于剧本已经改成了筛子,无论再怎么改也不可能严丝合缝,再由于片期的,再烂的片子也只能如期出炉。

  说到此,人们就更明白了,编剧的名字叫编剧,但干的活就是导演的碎崔,因此,编剧把本子改歪了,表面上看是编剧的问题,但本质上还是导演能力的不足。由其是对于历史剧,编剧们的知识水平都不低,在写本子的时候都会有很长时间的研究,这从之前的原创本子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只是经过了片场“再创造”,才变得面目全非。因此,本质上说,“不精通历史没资格写历史剧”,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了一些编剧,这个打在导演的上才对。

  近年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不会开车的厨子不是好裁缝”。而在一些导演的嘴里却经常冒出这样的问题:“张三的地里长着10根黄瓜,李四的地里长着5根莴瓜,问共有多少个土豆。”这样思维水平的导演,与是否精通历史已经撇清了任何关系。(作者:CCTV《谈事》栏目评论员,CCTV发现之旅频道《文化大视野》栏目原执行制片人,CCTV《艺海》栏目原执行制片人)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