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文/叶桂楠 世界是平的。只有在不远的未来,全球消费者愿意溢价购买中国产品的时候,我们的商业文化、创新价值观,才能真正体现中国创造的魅力。
在不买“Made in china”一年后,美国撰稿人瑟娜·波基奥妮发表文章,讲述了她家在过去的一年里不购买中国制造产品的日子。波基奥妮在专栏中声明,她并非是对中国产品有什么,或者是希望自己不买中国产品的“”可以从中国拿回一些工作机会,她只是想体会没有中国产品会是怎样的生活,她也想看看自己可以多长时间不买中国产品。她感觉到如今仍然可以过没有“中国制造”的日子,但那样的日子会越来越难过、越来越费钱。她认为十年后,她可能根本就没有勇气作这样的尝试。事实上,许多中下收入的美国人现在也不敢参与这类不买中国产品的运动,因为他们如今就不能过没有“中国制造”的日子,这就是为什么那些喊“中国抢了美国工人饭碗”的没有市场的根本原因之一。如今美国大众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中国制造”,与此同时,部分中国人也已经离不开了“Made by American”了。
注意一下,这之间的美国人离不开中国“制造”,而中国人离不开美国人“创造”。离开了美国创造就意味着要过没有电脑(微软的视窗平台)、没有互联网(美国的浏览器软件)、没有姚明(NBA)、没有好莱坞、没有Google、没有ipod,除此以外,还有许多其他的不便。
仅仅这两个词语的区别背后则深含两种不同价值体系的:知识经济体系和工业制造的体系。中国制造、世界工厂一直是廉价劳动力和廉价商品的某种代名词。前者掌握了价值链的最高端,掌握着定价权,而后者则了定价权,了创新的动力。
维基解密黄菊
不妨举两个例子来看看。一个是罗技鼠标的例子,每卖出一个40美元的罗技鼠标中国生产商只获得大约3美元,而其他的钱则被美国的设计、芯片和零部件赚走了。另一个是台积电的例子,英特尔模式是这样的——美国人设计方案,用电子邮件发出去,委托中国台积电公司为其廉价制造大量芯片。一个8英寸的晶圆中有 2000个潜在芯片,成本只有2000美元,而一个芯片开始可以卖20美元,竞争激烈以后还能卖10美元,其能从每个芯片中赚取至少8美元。从表面上看,英特尔没有任何贸易,但是其赚取了利润。也许,这个芯片装在中国DVD机里又卖给了美国消费者。从表面上看,中国获得了DVD机的99美元。中国赚取的利润只有2美元,但创造了99美元的美国逆差,而实际上美国赚取的利润要远远高于中国。
或许这两个例子已经说明了处于世界知识社会和工业社会的差异了。Made in China的弊端也显露无疑。在现有制度约束下和巨大的劳动力优势下,中国依靠低成本模式也许还有意义,但是一旦我们不在有劳动力优势的情况下,我们该怎么办?笔者认为中国的制造业和商业社会已经道了必须重新反思我们商业伦理和价值观的时代。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思考:一方面就是我们需要我们自古来的传统商业文化,另一方面就是放弃“代工文化”。
“薄利多销”、“质优价廉”一直是中国传统的商业文化的核心,对于商家和企业来说,只有赚取微薄的利润,销售量足够大,这样就可以获取更多的利润。然而这在一个封闭的商业文化中,似乎是屡试不爽。“价格大战”、“1块钱空调”等等没有一个不是“中国式的价格战”的商业文化下的产物。在没有加入WTO前,这招使得很多企业“脱颖而出”,建立起了自身的“江湖地位”。然而,加入世贸五周年后,反倾销、贸易壁垒、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使得中国企业在传统的商业文化下得越来越,甚至很多企业不得不关门大吉。
挖掘这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挂念使然;另一点就是没有在国际市场没有定价权,不得不只赚取点加工费。2006我们斗胆多卖了三五块,不少的企业长长舒了一口气。然而,如果我们不从观念上彻底进行的话,那么我们永远停留在被动的“多卖三五块”的角色上。如何做呢?不要轻易降价,不要以为价格战是自己“攻城略地”的好工具,相反,有时涨价反而一种获得竞争优势的好办法。涨价的基础是我们给顾客提供了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取更多的利润,我们才可以投入更多的人、财、物到企业的创新和研发中去,我们才可以改善我们的员工福利,我们才可以给投资人更高的回报,我们才可回馈给社会更多。一个天天都降价的企业,连利润和都不能,何以谈发展?何以谈进步?从这一点来说,我们一定要传统的“薄利多销”、“质优价廉”的商业文化,从企业创造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上进行重新的定位。君不见,很多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不断提价,从快餐麦当劳到汽车,我们时常可以看到跨国公司产品和服务的提价行为。相反,我们只能看到是中国企业的“大甩卖”。
近几年来,国际奢侈品和很多所谓的“高端产品”在中国不断的,而中国制造的产品只能为“穷人”和“落后的国家人民”服务呢?这就是传统商业价值观问题。我们的产品只有服务于日趋壮大的中产阶级,服务于发达国家的消费群体,暂时“低价格”以量取胜的,我们才可能获取更多利润,我们才可能掌握未来消费者的。
在掌握定价话语权的这个角度,掌握在国际市场的定价权也是很重要的一点。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放弃长期的“OEM代工文化”。一个伟大的企业需要拥有的是一个国际品牌,需要不断抢占全球技术的最前沿,不断创新,我们只有知识产权、提倡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在不远的未来我们至少有一部分劳动力可转为知识资产的创造者。工业社会已经完结,而知识经济时代则是知识规模被激活了,设计和制造可以分离。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只要“思考”就能赚钱,而新兴市场国家(例如中国)则只能通过“流汗”赚取很少的利润。
世界是平的。只有在未来的不远,我们中国的产品和服务中,全球消费者愿意溢价购买中国的产品的时候,那么我们的商业文化、我们的创新价值观,才能真正体现中国创造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