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周润发、郭富城、张静初领衔主演的《无双》,确实可以让观众找到上个世纪港片的气息。我们观察庄文强这些年来的电影,会发现他编写的剧本都有一个鲜明的特征,无论剧情的形式如何变化,总是围绕
从《无间道》陈永仁与刘建明身份的性错位,到《无间爱》中杀手与的身份互换,再到《无双》中秀清与阮文的身份复制。这些身份的错位似乎是命运对物的作弄一般,而电影往往抓住了物在宿命面前无奈的细腻镜头。
《无间道》陈永仁在死前留给了心理医生的纸条;《无间爱》里画家为她认错意中人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无双》中秀清得知她只是阮文的替代品后,她选择了与李问结束循环的人生。这部电影采用了双重叙事的策略,也就是同样一个镜头,导演采取了双角度的呈现,让原本传统的单调叙事反转的力度更加震撼,钞票的亦真亦假,和人物的一虚一实,完美的诠释了片名《无双》的线
电影以画家画假画作为引子,引出他选择制造假币的不归。作为第一个叙事单元的故事虽是李问的虚假剧情,但是故事中流露出画家对现实无奈的感情是真切的,当人生第一个贵客在阮文画展,当面他的画是拾人牙慧的品时,这一刻李问最后的心理防线早已被击溃。当与梦见和死去的亲人说话幕后老板会面后,他为了生活决定去制造假画,当着阮文的面了他的艺术生命,因为那副画是他燃烧生命热情而作的真诚作品,当真画遭受市场唾弃时,而假画却被资本而追捧,这并不是一个画家的,而是生活对一个艺术家的,命运对一个物的。
这段剧情虽是李问的编撰,但笔者宁愿把这当作是真的,因为我通过他给秀清的画像,可以得知他早年确实是一个画家,而艺术与现实的割裂也是导演想表达的一个分论点,影片第一个冲突其实就是艺术与现实的冲突,不过李问在给交代的故事版本是修正记忆后的故事,他将自己一直用一种身不由己的来包装,直到被抓也是完美实现了的救赎,至于他与阮文那种患难与共的生活其实他内心渴求的理想,现实他活的是一个盗版的人生,正如他结局对秀清的所说:
为何在他的生活中他是离开了阮文,因为阮文确实是一个名门世家的纯粹画家,她的画也是真诚的,她的未婚夫也是一位成功的富商,而李问卑贱的出身,以及做的交易,早已让他们的身份不对等了,像他这样卑贱的灵魂在层面已经不配阮文了,而将秀清高仿成阮文,成功满足了他压抑的,他说有时假的比真的更好用,那是因为他不想用自己的灵魂去阮文的,而秀清与她的身份互换,恰好完成了层面的对等。
无论你觉得秀清是“画家”,还是阮文是“画家”,导演的叙事已经达到了他想要表达的效果,在电影世界里我们是不能凭借感觉去推断角色的真实身份。笔者其实也希望阮文是“画家”,因为这样叙事会变得高明的多,但是李问确实是真正的“画家”,我们通过一些细节镜头就可以分析画家的真实身份了。
首先我要将一些确凿的事实与虚构分开。电影开头提供的资料和均是发生了的事实,运输油墨的车遭抢劫、武装山寨被血洗、酒店的火拼三件事均是两年间发生的,并且国际团伙共6人,四人已死,李问被抓,画家身份不明,他们说过画家是一个没有资料的人,那是因为画家不仅造,而且会换脸,为何秀清选择了与他在游艇结束了生命,这不过是他们多次逃亡循环中的一次,秀清陪他一起亡命天涯是有爱情的支撑,而现在爱情也成了别人的期待品,所以她厌倦了这种没有未来和意义的道。
所有的故事都为两个版本,一个是给的版本,一个是和秀清的版本,第一轮叙事情节60%为线%是虚构,并且主角是彻底置换了。后面李问逃出的回忆都是真实的,有个镜头他瞬间闪回了两年内的记忆,其中鑫叔是他亲手杀得,山寨的火拼也由周润发换成了他,反正那个回忆“主角”全还成了他,包括他被车时,对面的周润发也换成了秀清,酒店五人的反目火拼主角也是李问,这段的反转镜头也是导演明确的表达意图,李问确凿是画家,那个周润发做下的所有事,都是他虚构的角色。
讨论真与假的命题是复杂的一件事,因为事物的真与假本身是人主观的定义。笔者曾有过这样的思考,如果一个仿造古玩的行家做出了连他也分辨不了的赝品,也就是在不做标记的前提下,全世界人也无法证伪,那我们还有必要去区分吗?
其实这种情况是仿品已经实现了对真品的完美复刻,在使用层面真与假的意义已经没有了,就像《无双》中造的思,他们的凹纹印刷机是国家退休下来的,油墨是抢的,基本工序也是国家标准在造纸币,笔者相信这样的已经和国家发行的完全一样了,但是这样的“”会导致货币贬值,本质是真钞,但是不符规的发行货币,均被称作。
总而言之,《无双》这部电影不仅完成了传统港片叙事,并且在庄文强的创新下,仍故事的更加的曲折离奇,双重的反转足以赶上往日的制作的水准,但是电影在无法回到那个黄金时代了,而《无双》最多只能续写下曾经的,却无法创造出一个警匪片的时代。影片仍旧保留了传统警匪片的兄弟情义和规矩,这也是深受笔者喜爱的一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