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年的《医者仁心》、2012 年的《心术》等早期国产医疗片,还曾经获得过不错的口碑;但最近几年的《青年医生》《急诊科医生》《外科风云》等电视剧,不只因为一直谈恋爱的剧情被观众吐槽,在医学专业性上也质疑。
就连因为出产了《琅琊榜》《欢乐颂》等多部剧而广受好评的正午阳光影视也没逃过这一劫,他们在去年出品的《外科风云》在医学专业性上质疑,不得不在微博上发布道歉信表示接受。此前的《青年医生》剧组也因为医学错误原因道过歉,还在二轮播放时修改了部分有错的剧情。
最近,终于出现了一部国产医疗片,它专业性高、医生不谈恋爱,剧情简单明快但发人深思,还能时不时学点在关键时刻能救命的医学小知识。
在出品方的定义里,《紧急救护·生命时速 120》是一部“急救医生真人秀”。但在国内“真人秀”普遍综艺化的情况下,我更愿意把它视为一部纪录片。
尽管片中物、伤口等镜头都进行了打码处理,医生们的颜值也很高,从视觉效果上看,《生命时速 120》还是算不上是一部具有艺术性的纪录片。为了尽可能少给救护车添乱,片中很大一部分镜头来自救护车上的固定镜头和佩戴在医生身上的 GoPro。
其中一集还出现了镜头突然快速移动撞到门上的情况--出门时病人的输液管挂到家具,医生腾不出手来摘,摄影小哥马上不顾镜头直接跑过去帮忙了。
上海是全国急救量最大的城市之一。目前全上海的院前急救系统共有 2934 名工作人员,近 800 辆救护车,157 个急救分站。全市每年要接听急救求助电线 万次。
但纪录片的故事并没有从宏观角度出发,而是跟随其中三组救护车工作人员,对一个又一个出车的小故事进行记录。整个节目筹备了两年,在 4 个月的拍摄时间里,剧组每天 12 小时全程跟随急救小组拍摄。最后从 553 个拍摄案例里选出 72 个故事,分类剪辑成 12 集纪录片。
片中很多场景都让人十分。一次任务中,叫救护车的家属以为病人只是低血糖晕倒,医生到后发现病人呼吸心跳都已经停止了。紧急为病人做了心肺复苏按压之后,救护车在 15 分钟内赶到医院。病人脱离了生命,急救员才想起脱下医用手套,里面已经全都是汗水。
电影编剧中有个“救猫咪”理论,指的是任何一部成功的主流电影,都会有一个让观众迅速对主人公产生好感并支持他的情节片段。就像是你走在上看到一个人爬上树救一只被困住的猫咪,你很容易对他产生好感,并希望他能成功。
急救队在上也救过一只猫咪。一次即将下班返回急救站时,他们在上看到一只正在过马的猫咪。急救员和医生先把车停在边挡住面上的小猫,再把它从车底救出来,放到安全的边。这样的情节或许也在暗示着,急救人员也是我们生活中的英雄。
也是因为这是对急救工作的真实记录,片中关于医学专业性的知识都可以放心学习。类似“抱着骨折病人到处跑”“刀伤后直接拔刀”“戴着无菌手套自己摘眼镜”“化验要抽血 200cc”这样的常识性错误在片中基本不会出现,急救医生还会在事后对病例进行简单,每集的片尾也会集中比较常见的急救知识。
片中多次演示了影视剧里经常出错的心肺复苏术和电机除颤的过程,还科普了很多关键时可以救命的小知识,比如正确拨打 120 需要地址和发病症状,家属中最好有人到口迎接急救车,病人则应该在家里安静等待,不要擅自。
片子里都是活生生的案例,观众在真实事件里学习知识,也能充分明白急救知识的重要性。一位小朋友坐车时没有使用安全座椅、也没有系安全带,导致眼部在车祸颠簸中受伤。
眼部专科医院不能做车祸受伤的整体检查,综合医院又没有儿童眼科的急症,两家医院都不愿意接收这个小病人。急救医生在检查确定眼部受伤不重的情况下,通过 120 总台多次协调,才让儿童能先就近在综合医院做整体检查,再到专科医院进行眼部的治疗。
片中多次出现病人病情危急,但家属要求不就近治疗,要去熟悉或是知名度高的大医院的情况。纪录片中一集的结尾对脑梗、心脏骤停等病症的抢救时间进行了说明,也强调了急救医生就近送医的重要性。
中国社会老龄化逐渐严重,片中被急救的病人也有不少是老年人。死亡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状况,从这些老人的身上,我们也能更多地了解到一些老年人的状况。
同样是老年人,在剧中的状况却天差地别。他们有些年过百岁,子孙满堂,被悉心照料。也有些瘦骨嶙峋,孤身一人住在老旧的阁楼里,病发时只有 60 多岁,已经断了活下去的念头。
94 岁的杨老太虽然患阿兹海默症多年,却得到了家人的悉心照料。儿子儿媳都已年过古稀,在照顾老人时却十分上心。老人的子女给她买了很多康复的医疗器械,房间被打造成一间舒适的病房。老人用什么药、血压等各项数值的变化家人都十分清楚,家人每天还会按时扶她起来站、起来坐、帮她翻身。
被救治的另一位老人生活在堆满垃圾的房间里,子女不在身边也不经常探望,一位邻居发现他状况不好,才打 120 将其送到医院。
急救医生到时,老人已经没力气站起来,小便都在身上,时值酷暑,房间里没有空调也没开窗通风,血糖已经很低。医生们的急救可以他的生命,却不能改变他未来的状况。
64 岁的肺癌晚期患者,一个人住在条件简陋的群租房里。与妻子离了婚,儿子也百般不肯照顾,在肺癌的状况下吸烟导致病情恶化,告诉医生“我不想活了”。
类似的情况还很多。第二集里的一位阿婆,被抬抱下楼时因为害怕拉住了急救员的裤子。楼梯狭窄,雨天台阶湿滑,如果急救员的裤子被拉掉了,阿婆就很有可能发生。虽然看上去像是个笑话,但老年人在生病时的害怕和无助却是真的。
急救医生是会参与到病人中的人,他们的努力可以病人的生命;但也经常要面临无法改变病人状况的。我们在死前会面对何种状况,我们要如何面对死亡,也是这部纪录片引发我们思考的问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