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猪的最佳配偶弗朗西斯·特吕弗(Francois Trufut)在1972年说过“一部电影取得一定程度的成功,它就变成了一个社会运动,而它的质量问题倒成了次要的东西了。”好莱坞一直在制造特吕弗所谓的“社会运动”,为了最大限度地吸引观众群,早期的电影制作者探索了观众的范围,并根据观众的反应将这些范围加以标准化。就其本质,不同类型电影的划分要依靠渗透到影片的剧本和制作以至发行全过程中近乎常规的情节、场景、人物和技术元素[1]。
科幻电影在经历了恐怖片和想象片的亚类型的发展时期后,在20世纪70年代终于以的一种电影类型快速发展起来,常常与外太空、大城市、科技化工厂等标志性的类型化场景相关联;情节中,总杂糅着对科技发展的期待以及深深的恐惧;而此类影片涉及的主角往往是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和使用高科技的人类、机器人、外星人、科学研究的对象性或者科技发展失控的者等等;科幻电影中极具视觉冲击的高科技道具和充满科技韵味的拍摄技术手段都彰显了现代美国科幻电影作为类型电影的特点,这一切似乎从各方面诠释了美国科幻电影繁荣的最重要推动力是科技进步。
然而,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曾经提出过技术本质与技术无关的论断。对于科幻电影来讲,科幻电影并不能简单理解为大量科技元素的集合体,科幻电影是人们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用已经拥有和期待拥有的科学技术来表达对人类科技发展的渴望和担忧的一种艺术形式。当人们习惯了接受科学技术是人类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这一观点时,科幻电影更倾向于演绎出人类因科技发展失控而面临困境和危机的场面。
从科幻电影的叙事时空来讲,往往涉及一个上下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动态的时空变换,然而人类寿命极其有限,现代科技的发展将影响到世世代代的人类。如此一来,科幻电影在不断刷新票房纪录的过程中拥有了特殊的地位。一般来讲,“美国科幻片包括下列题材:空想或反空想片、太空旅行片、妖怪片、入侵片、时光旅行片、灾难片和历史假设片”[1]。
人类对自然的在很长时期内具有盲目性、随意性和性。为了满足物质、需求,人类对自然资源进行无度攫取而导致资源的消耗和严重的生产生活污染,都正在慢慢接近并超过自然界的承载极限,同时,现代科技让人类对自然的探索突破了许多宏观和微观的极限。
在这样一对矛盾的现实语境中,科幻电影开始向大众传递出许多带有魔幻色彩的预言式信息,在电影银幕上展示的除了人类科技发展的美好未来与梦想以外,还有人类将面临的资源匮乏、恶化和自然灾难。
近现代,并非诞生于美国的科幻电影却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美国快速发展繁荣,甚至对世界科技发展起到了某种预言作用。
1940年,美林·西奥多·西博格(Glenn Theodore Seaborg)、埃德温·马蒂森·麦克米伦(Edwin Mattison McMillan)、约瑟夫·威廉·肯尼迪(Joseph William Kennedy)和阿瑟·查尔斯·沃尔(Arthur Charles Wahl)发现钚- 238[2]。1940年,美国制定出研究的“曼哈顿”计划。1945年,世界上第一颗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爆炸[3]。1952年,美国在太平洋马绍尔群岛试爆成功了世界上第一颗氢弹[4]。1977年,美国宣布研制出了中子弹并开始投入生产和装备部队[5]。
这一连串的史实让美国科幻电影充满了对核武器的恐惧,视之如潘多拉的魔盒。这一系列的科技也激发了以核的失控为素材的大量科幻影片,如观众所熟悉的《终极者》(The Terminator)用最直观的美学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了核战之后地球的殆尽的荒凉景象。
1944年,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开始生产大型计算机。1946年2月15日,美国大学的四位科学家埃克特、莫克利、戈尔斯坦、博克斯建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多用途电子数字电脑,标志着电脑时代的开始。1971年,世界上第一个通用微处理器在美国问世。1984年,美国苹果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台多电脑[6]。1990年,美国人伯纳斯·李(Tim Berners- Lee)制作了第一个万维网浏览器和第一个网页服务器[7]。1993年,美国将信息高速公列入建设计划。1997年5 月11日,在历时9天的比赛中,IBM超级计算机“深蓝”以两胜、三平、一负的成绩,战胜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这次人机大战界引起了不同的反响。现在电子计算机发展方向是朝着量子化和生物化的方向发展,而美国在该领域处于十分领先的地位[8]。
这一系列信息技术发展的里程碑引出了美国科幻电影的另一个主要元素——计算机及网络,通过对该元素的艺术加工,对人类与智能化的机器人之间可能产生的复杂关系进行了极富想象力的预设,同时也提出了人类对人工智能化的机器的担忧,毕竟世界上有太多的秘密人类尚未了解,当电脑超越了人脑,我们是否真会沦为机器的奴隶?
正如美国微软的掌门人比尔盖茨(Bill Gates)也在红迪论坛(Reddit AMA)上,继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表达了对人工智能的担忧之后,也表示了自己的担忧。盖茨说“我对人工智能感到担忧。如果人类能够把握好尺度,这对人类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但是几十年后,超智能将会成为一个。我赞成马斯克担忧人工智能,我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不担忧呢”[9]。
网络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催生了《机械公敌》、《骇客帝国》、《人工智能》等以人工智能人类安全、控制人类的科幻影片,都从不同的角度,将计算机及网络的发展趋势与大胆的想象力联合在一起呈现出:电脑和网络的发展如果失控,将会对人类未来造成不可预测的。
塑料已成了人类生产生活不可少的材料,它始于1909年美国人列奥·亨德里克·贝克兰(Leo Hendrik Baekeland)发明的酚醛塑料。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工合成材料问世,源于自然而异于自然的物质越来越多地堆积界上,我们的地球面临承受与容纳的极限边缘,一系列科幻电影展示了污染危机、地球充满了污染物的场景。
例如,2008年上映的《》(The Happening)用空气中弥漫的有毒气体营造出让人压抑得透不过气的恐怖气氛,从侧面反映了人类对地球资源无度开发,同时大肆污染的。
1953年,美国科学家詹姆斯·杜威·沃森(James Dewey Watson)与弗朗西斯·哈里·康普顿·克里克(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提出了最早的核酸结构精确模型。1990年,投资30亿美元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由美国能源部和国家卫生研究院正式启动,预期在15年内完成。随后,该计划扩展为国际合作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为了协调人类基因组研究标志着人体“生命之书”掀开第一页,2004年,国际人类基因组测序联盟的研究者宣布,人类基因组中所含基因的预计数目从先前的30 000至40 000调整为20 000至25 000,预期还需要多年的时间来确定人类基因组中所含基因的精确数目。
1972年,保罗·伯格(Paul Berg)利用性内切酶和DNA连接酶,结合猴病毒SV40和λ噬菌体的DNA,创建了第一个重组DNA[10]。1976年,基因泰克,第一个基因工程公司由赫伯特·博耶(Herbert· Boyer)和罗伯特·斯旺森(Robert Swanson)成立,一年后该公司开始在大肠杆菌中生产人类蛋白质(生长抑素)。基因泰克公司在1978年宣布生产人工胰岛素。在1980年,美国最高法院在en:Diamond v. Chakrabarty一案中裁定,转基因的生物可以申请专利[11]。1998年7月,美国夏威夷大学柳町隆造Yanagimachi实验室在《Nature》上发表论文,首次报道用体细胞成功克隆小鼠,并将此种克隆方法命名为“火奴鲁鲁技术”(Honolulutechnique),该克隆小鼠命名为Cumulina,这是继“多利羊”以后的第二批哺乳动物体细胞核移植后代。这些美国科学家对生命探索所取得的成就,如同兴奋剂一般迅速引起了美国科幻电影对生态伦理问题的关注与思考。时至今日,生命奥秘的探索一直是美国科幻电影的主题之一。
美国近现代在航天航空领域和海洋及地质学领域的科技进步为美国科幻电影奠定了科技基础,大大扩展了科幻电影的时空范围。
1958年1月31日,美国发射第一颗“探险者- 1”号人造卫星,了人类探索太空的时代。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飞船发射升空。1962年,美国的惠勒和富勒在《物理评论》上发表论文《关系及多重关联的空间-时间》,提出了虫洞的名称。惠勒和富勒得出结论:根据,虫洞不仅存在,而且物体可以穿越。1975年8月20日和9月9日,美国发射了两个海盗号探测器,用于探索火星上有无生物。1976年9月3日海盗号探测器在乌托邦平原着陆并记录了一次火星地震,其中一台探测器一直在火星上工作了6年时间来探索火星生命。1981年4月12日,美国耗资100亿美金,发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使之成为往返地空间的航天器,21 日11时56分,美国宇航员尼尔·奥尔登·阿姆斯特朗(Neil Alden Armstrong)进行了太空行走,标志着人类对太空探索一个质的飞跃。1990 年4月25日,由美国航天飞机将哈勃太空望远镜送入轨道,从此大幅提高了人类对探索的能力。1996年,“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将美国宇航员莎朗·玛提尔达·威尔斯·露茜德(Shannon Matilda Wells Lucid)送达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露西德在空间站上停留了6个月,打破了人类在太空停留的纪录。基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1996年火星探测计划,火星探者号于1997年7月4日在火星表面着陆,它携带的索杰纳号火星车,是人类送往火星的第一部火星车。1998年6月3日,时间清晨6时06分,探索本源的人类第一个高能物理实验“阿尔法磁谱仪”搭载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顺利升空,人类第一次直接观测空间的带电粒子。从1952年开始,由美国设计制造建造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潜艇“鹦鹉螺”号,1954年进行航,宣告了核潜艇时代的到来,实现了美国科幻电影《海底两万里》的梦想,也进一步打开了人类探索海底世界的一扇窗户。1968年8月11日,一艘名叫“格格玛·挑战者”号的科学考察船开始航,目的是深海钻探。经过15年的航行,不仅验证了漂移说、板块构造说,而且还有许多重大科学发现。
上述航天、航空和航海技术突破性的进展,让人类对的认识向前迈进了一步,也为《天际》、《火星人玩转地球》、《火星任务》、《星际传奇》、《飞向太空》、《阿凡达》等一系列穿越时空的科幻电影提供了科学理论基础和科技实践的支撑。在此基础上,科幻电影的想象时空从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张。
[8]王颖华.计算机技术现状及未来发展分析[J].计算机与网络,2010,Z1:136- 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