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十月的末尾从香格里拉出发,来回将近1000公里,花了三四天时间感受一下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所描绘的秘境有多美。这一有三四个亮点吧:舌尖上的中国报道过的两家特色美食;高海拔的梅里雪山奇景;流传至今的千年盐田;犹如美国大峡谷的金沙江大湾以及有“小布达拉宫”之称的松赞林寺。美食、景色和文化三样都齐了,文化太复杂不想琢磨,美食只要有肉就行,所以这一趟我可能更感兴趣拍些难得的景色。
本质上我是一个不太爱远离都市的人,不过我喜欢开着车跑山,这趟行程从香格里拉-维西县-梅里雪山-千年盐田-金沙江大湾一下来都是山,吹着大自然的风,悠闲在穿梭在群山当中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最近有点迷上旅行,刚从日本玩完回来就又收到 @穆卡 小姐姐的消息,她有个去香格里拉自驾游的活动去不了,问我有没有兴趣,我看都月底也没啥事就去吧,于是就有了这篇游记。高高兴兴的出发结果因天气原因在机场坐了一天,本该傍晚到达香格里拉,硬是改飞丽江再坐夜车到达,可想而知第一天上午是没啥了。这次自驾是一汽丰田“RAV4荣放探秘之旅”,从香格里拉出发,主题就是前面说的寻找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的秘境。
我是第一次来香格里拉,印象中会将它与联系在一起,有壮阔的风景或是虔诚的。如同第一次去那样,到这里后都在脑海中确认周遭的一切是否与电视、照片中画面一样。
香格里拉市区和普通城市一样,有商业街有广场,最大的不同是有着鲜明特色的建筑。在出发的上特意观察了一下,不管高低建筑,它们外观设计风格和配色几乎都是一样的:红青白黄为主要用色,屋顶一定有一圈装饰。此外就是这个城市的交通工具基本就是SUV、皮卡金字旁的女孩名字和小面,轿车的能见度很低。
而我们自驾用的车型也是SUV,一汽丰田RAV 4荣放,不过个人还是更喜欢称呼RAV4。陪伴我四五天的这辆RAV 4是2.5L的四驱版,原来没怎么关注,没想到这款车还配有中差锁,中控方有个锁止开关,万一遇到个恶劣点的泥泞,出问题还能先自救一下。
其实我更熟悉的是这辆车的设计,前段时间画过一幅奕泽/CH-R的手绘,看一眼这个前脸,就能想起与大灯相连的中网线条,还有下格栅的开口角度。总得来说和奕泽/CH-R一样都是年轻化的设计。
关于香格里拉的含义有很多种解释,比如最简单的百度会告诉你这个词在藏语里是“心中的日月”的意思,同时也会告诉你是“香巴拉”的音译,而“香巴拉”指的是藏经中的,看起来是不是很矛盾。而比较靠谱的解释是,香巴拉(Shambhala)与香格里拉(Shangri-Li)本是两个无关的词,却因《消失的地平线》这个古老的小说而联系在一起。
首先“香巴拉(Shambhala)”出现在很多古老的与古代文献中,传说是个布局与八瓣形状相同的王国,周围环绕着一连串雪山,被佛教视为极乐。在上世纪2、30年代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创作了小说《消失的地平线》,简单点讲可以把这本书理解为的《桃花源记》,里面也记录了一个世外桃源,神秘而和谐的山谷中有一座寺所领导的,小说中这片地的名字是Shangri-Li,翻译过来便是香格里拉。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渐渐的将书中的秘境与传说中的极乐“香巴拉”结合在了一块儿,视为同一个乌托邦。
其实直到1997这座城市才改名叫香格里拉,之前叫中甸县。作为一个90后还真没听说过中甸,相反香格里拉却从小在电视、上耳目濡染是一个很美好的地方。现实点讲真正的香格里拉更像是世界在文学中创造的幻想。而现在的香格里拉市又刚好有雪山环绕又有着藏族佛教文化,稍微有些符合小说中的香格里拉。
聊到这儿还想开个脑洞,詹姆斯·希尔顿是不是来自那个开酒店的希尔顿家族(明显不像),香格里拉酒店是不是希尔顿旗下(当然肯定不是)的,先写个小说造势,再借机发展品牌酒店,这么一想还是蛮有创意,哈哈。好了不扯淡了回到旅程上来,上会遇到挂着经幡的石堆,俗称玛尼堆。这是藏民的,根据习俗要顺时针绕三圈祈福,一般都建在山间、口或是湖边江畔。所以即便在左驾右行的中国,遇到玛尼堆也要遵从习俗从左边绕过。
刚开出香格里拉城没多远就是一片群山环抱的平原,可以俯视下面的城镇,这里海拔三千多米,后面的途会逐渐升高。草原沿途会有不少木桩搭的架子,进入村庄或者镇子里也都能看见,这是当地人民用来晒青稞的工具。网上有段子说美国人从卫星上看到这些还以为是导弹发射架……
青稞可以理解为高原上的麦子,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是这里的主要粮食以及制酒原料。至于为什么要搭架子来晒有两个原因,一是防止牛羊吃,二是青稞的外壳坚硬需要暴晒才容易脱壳。
说到这儿上真的很容易遇到各种动物,牛、羊、猪还有鸡都是散养的,上有很大几率碰到,还只能慢慢等着通过。上导游介绍可以通过看牛耳朵部位判断它的运动方向,不知道是真是假反正我没看明白。熬夜的缘故上午基本在车上睡过去了,好在第一站就迎来美食,品尝舌尖上的中国报道过的尼西土锅鸡。
尼西本是旧时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历史上就是制陶地区,相传这里的制陶工艺有两千多年历史,主要出产黑陶器。陶器本质是生活用品,还是用来盛放东西的,所以用黑陶做食物也就不奇怪了,用尼西土陶煨制出来的藏香鸡便是这里的特色美食。
现在看着浓汤照片还能回想当时的美味,不过这边的口味都偏咸,同行的南方人表示不太接受。汤中配料用的辣椒是尼西特产尼西辣椒,不辣,我觉得用来泡饭吃是真的特别香。我当时在想《中华小当家》中传说中的厨具是不是就借鉴过这个。此外汤中的鸡也是这里特有的藏香鸡,在高原放养的土鸡,据说特点脂肪少。经过这几天吃鸡的经验,确实我印象深刻这些鸡肉都是大块大块的细纹肉,基本没有肥腻的地方。
不知道为啥,总觉得用柴火做出来的饭菜就是香一些。这顿饭吃下来我基本就忘却熬夜瞬间活过来了。第一天行程的目的是维西县,一沿着金沙江向南开。
沿途都是这样的风景,旁边的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也是川藏的界河。因为河的颜色是土而得名金沙,当流到四川等地的下游后称为长江。其实这几天的行程都会围绕着金沙江。在江边短暂的休息后便由我来开车一向维西县前进。
维西县位于云南的西北部,在香格里拉西南方向,同样属于迪庆藏族自治州。这边的海拔回落到一千多米,在古时候是“茶马互市”的汇集点,说人话就是古时候用茶买马,用马买茶的交易市场,起源于唐宋时期。藏民的酥油茶里的茶就是从云南所购,而草原上的马又是内地所需,正好以物易物。至于为什么不用钱交易,是因为当时货币都是金属制的,牧民们用交易来的货币铸造兵器会边疆安全,于是中央只能以物易物,禁用货币。
早上出发后就开始下雨,好在雨来的快走的也快,进入大深山之后便晴朗起来,深秋景色的美好也在此刻显露,山上的红叶、黄叶和绿叶纵横交错。出了维西县基一都是山,这里有四个民族的人:白族、纳西族、藏族和汉族,估计汉族在这儿算少数。除了汉族聚居外,其他多分散而居。
上除了铺装面,也经过一些野。有时候SUV相对于轿车的优势不是有多强的越野能力,而且面对烂可以走的稍微放心些。毕竟现在都修的很好了,即便野无非是有些起伏或大坑,只要有较高的通过性便可从容些。除非是真的是大雨野变成了泥坑,带锁的四驱系统会比普通两驱轿车开起来更放心些。
上午开了一段,后来有些困就在后排睡觉,印象深刻的是RAV4荣放的后排座椅可以调整椅背,坐久了换换姿势也好,这感觉有点像飞机经济舱的座椅。就这样一睡到了午饭点。
一进门有带福字的屏风,青砖青瓦,与之前红白配色的建筑有很大的区别。不出所料午饭的食材是这里的特色,但做偏汉族习惯。
每餐必不可少之一的鸡汤,从面相看就很像汉族菜系的做法。这次不是用陶器来煮了,但原材料还是藏香鸡。不过我发现和之前以及后面几天吃的鸡汤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里面配的不知道是土豆还是山药,是酸的,别说还挺好吃。
每餐必不可少之二的羊肉汤,配上辣椒面也是相当美味,这道菜和鸡汤都非常适合泡米饭吃,如果你不怕咸的话。顺便吐槽一下这边做菜咸的习惯还真是挺一致的。
耗牛肉,肉质细嫩,很脆很有嚼劲。高原地区劳不劳动都很消耗能量,各种肉类也就常见于餐桌了。配料也是当地产的辣椒,虽然说到吃辣首先会想到四川、湖南,但是云南的辣椒的也是相当出名的,尤其丘北辣椒,那里有传说是中国辣椒之乡。
青菜在这边的餐桌上很少见,取而代之的是很多没见过的野菜,比如这个我也叫不上名,听同行的人说是生长在树上的。跟它拌在一块儿的菜我倒时认识:折耳根,也叫鱼腥草,味道很特殊,云南和四川重庆这边的人好像都吃。我接受不能,所以这道菜我没吃。
午后天气彻底放晴,本以为这边会很冷,但其实下午能热到只穿件短袖加薄外套也可以。一上开车还要开着空调。
不要以为山里开车就一畅通,很奇怪在快到梅里雪山的时候竟然堵起了车,这个堵法比早高峰的二环还,堵停在这儿能有二十分钟。
这边的隧道很有意思,可能是偏远山区所以都没有灯,不过每隔一段距离会有一个反光材料的半圆环,快速通过时一眼望去仿佛进入了时光隧道。
经过跋山涉水(真的有山泉流过面),海拔一上升到3400米,地处德钦县,是梅里雪山的绝佳观测点。这个地名的“德钦”也是藏语的音译,翻译过来是“极乐太平”,加上身处梅里雪山、白马雪山周围,这还真有点像香巴拉的地理描述。
推荐一下夜宿的酒店,旁边就是飞来寺观景台,正对着梅里雪山,步行两分钟,特别的近。据我观察有阳台正对梅里雪山的房间可选,想伴随着日落而眠日出而醒朋友可以考虑一下。
每天都在换酒店,每天都要将行李搬上搬下的。后备厢一共放了四个人的行李,两个大登山包,两个登机箱和一个小背包,然后还有富裕空间放些水啊、雨伞等户外活动杂物。虽然海拔只在三千多米,提个箱子走三层楼的楼梯已经很喘气了。
站在酒店门口左右眺望,一整条街就是个旅游景点的即视感:各色旅店、藏族特色礼品店、藏族特色餐厅,还有几个特文艺面对着雪山的咖啡店。这里的建筑和香格里拉差不多,都是红白配色,带有屋顶装饰。
沿着往下走十几米左右就是飞来寺观景台,这里其实已经可以清楚的看见对面的梅里雪山了。这个观景台是收费景点,门票60元。
酒店里水池的装饰雕塑,大象是藏族所的吉祥物之一。大部分的建筑、服装中都会有与象有关的装饰。印度人牵象和蒙古人驭虎是传统建筑大门内侧廊道左右两边的墙壁上常见的装饰画,这尊大象雕塑也是立在大堂门口。
飞来寺观景台正对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也正因为此客栈餐馆应有尽有。观景台上屹立着7座白塔,这是根据尼泊尔风格的佛塔样式建造的,源自于古印度比较原始的覆钵式佛塔,这种覆钵式塔一直被藏传佛教所。
这些塔因白灰外表而被称为白塔,与雪山毗邻且都象征着神圣。藏族地区是世界上佛塔最多的地方,人们将修塔当作是。塔在此即象征着圣物,一切,又供众信徒朝拜、祈福。
对面的梅里雪山名字中“梅里”是藏语,翻译过来是“药王山”。仔细观察的话能发现这片群山共有八个大点的主峰。曾有高僧在古经中记载这八座圣山如同佛光赫奕的佛塔。仿佛置身于四面环绕雪山的香巴拉王国,这里大概与《消失的地平线》中所述最接近的地方了。
日出时雪山正好在向阳面,可以看到日照金顶。其实这里和日本的富士山类似,能不能看到白头有时候要碰运气,运气不好会遇到层层的厚云或浓雾。刚好上周我在富士山见到了富士金顶,带着好运来到梅里雪山再次看到金顶。相比之下梅里雪山连绵不断的壮阔更震撼。
面对梅里雪山继续向北将穿越滇藏边界,对面的山口应该明永冰川,在冬天可以从山峰一直延伸到山脚下,因为山脚下的明永村寨而得名。气温高的时候这里也会消融成湖。有机会的话其实可以到对面看看。
穿过滇藏边界会经过检查站,还要行驶时间不能快也不能慢,基本上一个车队是慢哟哟晃到千年盐田的。毕竟是古迹,最后一段都是土,且要从非常陡峭的野下到河滩上。这片坐落于深山中的土地被称为芒康盐井。
这片盐井有着千年的历史,制盐的技艺也是延续千年,至今还保留着古法制盐。河滩周围支架所搭起来的就是一块块盐田,每块盐田都由岩壁、木质盐台和支撑木组成
盐台是木质的,但铺有厚厚的细沙土。这样用来晒盐的水即可向上蒸发又能向下渗透。整个制盐的过程简单的讲就是把含有盐分的水晒干结晶得到盐。这里还有个神奇的点,岸这边(东岸)是白盐,俗称雪花盐;对岸(西岸)晒出来的是红盐,俗称桃花盐。颜色的不同主要是因为两岸晒盐时下面垫底的土质不同,导致盐结晶时颜色的不同。
这就是晒盐的池子,清晨时分将待晒的水注满盐池,让它们自然经过风吹日晒蒸发浓缩,水分蒸发后盐就会结晶出来。一般情况下一两天就能晒出盐来。
这边有一片盐池就已经晒出盐来,制好的盐都是直接销售,不受管制,但价格都不低。据说红盐在藏区更抢手,因为用在酥油茶里味道比白盐好。
逛完盐井来到第二处《舌尖上的中国》推荐的美食,盐井加加面。顾名思义这个面是要边吃边加,一次一小碗,吃一碗加一碗,并用石头计数。相传已有百年历史,来盐井不吃加加面就白来。个人感觉面其实很一般,味道没啥特点 。
面条不是白面有点像碱面或是拉面的质感,感觉加加面最大的特色是吃的时候不停的有姑娘给你加面,并且是伴随着音乐和歌声进行的。
一次就这么一小碗,只有第一碗是没有汤的。这会造成一个错觉,就是一直吃面不喝汤。根据习俗碗里面汤不能满,不然要受惩罚,但是边吃面边喝汤一会儿就会饱,所以想吃特别多并不现实。服务员会一直给你,最高纪录有人吃了147碗,我觉得怎么吃都会在100多碗前肚子涨到不行。总之我觉得加加面的娱乐成分大于味道,很不值。
中去了藏民家中做客,感受了一下当地的民俗文化(主要还是吃喝)。途中拍到一些壮丽的高原景色,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这个小村子在山顶之上,没错就是前面几幅照片那么高的山顶。目测和内陆的小村子差不多,有田地耕种,有牲畜圈养。这里有水有电,甚至还有wifi,特别现代化。但是,如果不是爬到山顶,根本无法想象这里还会有村子,村里人还特别朴实好客。不禁让人觉得这里特别像《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
藏民用来招待我们的都是自己做的特色小吃,好吧我能叫出名的也就核桃、板栗、土豆、玉米和苹果了。那个苹果也是他们自己种的,很脆很甜。另外几样青稞和面粉制作的当地小吃,右边的弯曲状物还蛮好吃,口感像油条或油馍筋。
终于喝到说了一的酥油茶,用耗牛奶中的提取物再与普洱茶搭配制成的高原饮料。据说可以缓解高原反应不知道是真是假,但喝惯了确实还蛮好喝。
这边的建筑是传统的藏族风格,一楼是牲畜,二楼住人。这还是经过一些改良,因为人畜同住容易感染传染病之类的,所以一楼和二楼还是有些分离的。吃完点心喝完酥油茶,寻找消失的地平线之旅就基本结束,准备返回香格里拉。
虽然此处没有小说中描写的那么神秘,但在这里我们看见了雪山,也感受到高山深处的和谐,人们拥有质朴的生活着,似乎也与小说中所描写的很接近。
最后一天返程,我们走了与来时不同的,途径海拔4292米的白马雪山垭口。垭口是德钦和香格里拉的区界,当地人在此悬挂经幡祈福。悬挂经幡是藏民的一种祈福仪式,它的颜色是固定的,不能随便创新。其次每块颜色的排列顺序是严格的,不能有任何差错,感觉这边的教习俗都特别的严谨。
我们在这里也亲手悬挂了经幡祈福,根据地区的不同,经幡也有不同的祈福方法,但基本就是经幡形状不同,悬挂的方式和地点的不同。
在回香格里拉的上还有一处风景不错的观景台:金沙江大湾。来这里也要门票,比飞来寺观景台便宜只需30元。这个地方是德钦县与四川荣县的交界处。
金沙江在群山之中穿流而过,大观景还有一处延伸到山崖边的小观景台。正对着的方向就是四川荣县。
继续前行就回到香格里拉,当看到纳帕海时就快要进城了,在山上远眺纳帕海时,真有种来到海边的错觉。松赞林寺就在香格里拉周边,这是此行的最后一站。
来到松赞林寺就有种置身于的感觉,这里也被誉为小布达拉宫,它们都是依山而建,我刚跨进去的时候还真有在时相同的感觉。外围筑有椭圆形城垣,主大殿都在山顶,要走一百四十多个台阶上去,怕高反的一定要慢点走,这边有3300米左右的海拔高度。
整个建筑群都有丰富的油彩装饰,殿内也有许多彩色壁画,多以描述教史迹典故为主,佛教教义为主。相传这座寺原来是、占卜求神所用,且曾经是灵童的避难所,因此后续藏传佛教多次对松赞林寺扩建,才有了现在这么大的规模。
台阶后,面对扎仓大殿居全寺中央。大寺坐北朝南,为五层藏式雕楼建筑。左右是喀巴大殿和释迦牟尼大殿。
这条直通扎仓大殿,里很安静,除了游客僧人的踪影不多。部分地方是不允许女性进入的,另外殿内也是不允许拍照的,所以照片的话也只能看看外观了。
寺内藏有各类教珍品,比如八尊包金释迦诺尼佛像,贝叶经、五彩金汁精绘唐卡、黄金及各种精美的鎏金或银质香炉、万年灯等。都是佛教相关收藏。
旅程结尾,看着陪伴了我几天的RAV4荣放,想起似乎只顾聊着风景与美食,一直没怎么提它。但是一想,这不正是丰田的可靠与安稳吗,不需要你操心在高原上它挑不挑油,会不会出故障,总之给人很省心的体验。当然我还是谈一下这几天开下来的感受吧:
首先最大的印象是没有印象,它很平顺流畅省心。一般日系车的油门都会调校的很激进,你稍微碰它一下,它会有强的反应,RAV4荣放则调校的很柔。另外这款6AT的平顺让你有种开CVT车的错觉,跑山的时候你可以切换到S挡并运动模式,动力系统每挡都会拖到最高转再换挡,让你深刻感受自吸发动机的流畅优势。
还有燃油经济性也是个亮点,我刻意观察了下,每天的表显油耗徘徊在8.7到9.0左右,这还是在满载四人加行李,大负荷跑山的情况下。带锁的四驱系统是个亮点,活动中虽没用上差速锁,但也算给了驾驶员一份。底盘的调校方面,山上支撑性都还行,巅不巅印象不太深,只记得一上很多减速带,但我在后排睡的也很香。倒是有车主朋友说后排椅背可调非常好,但坐垫要是再长一点就更好了。
其他还有些功能配置也是加分项,比如分区空调、座椅加热,车内外温差大,四个人的温感还不一样,有这些功能后倒是很好的平衡了四个人的冷热需求。
本文由来源于325棋牌 325游戏中心唯一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