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学习心得> 文章内容

党史纪录片《重生》B站走红

※发布时间:2018-8-5 7:41:17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小众纪录片《重生》最近突然火了。这部讲述中国早期历史的纪录片,被上传至以年轻人为主的弹幕网站Bilibili之后,单集播放量超过10万次,最高日点击量排名全站当日榜单第84位,评论和收藏量也都累计过万。这是在被二次元动漫文化占领的B站上,纪录片取得的罕见好成绩。

  有关《重生》的评论也纷至沓来,不仅国防大学、空军上将刘亚洲为该片点赞,来自弹幕网站的年轻人更是用“既视感”“业界”“第一偶像天团”“教科书里走下来的周男神”等形容词,褒誉这部“建党献礼片”。

  纪录片《重生》的创作团队来自一家民营纪录片公司伯璟,这家公司貌似名不见经传,但其2015年的作品《河西走廊》在电视上时,就一度在纪录片业内引发震动。

  《河西走廊》和《重生》都出自同一个导演赵启辰,这位毕业于浸会大学电影学院的艺术硕士,在加入伯璟后才与纪录片结缘。他到公司后的第一份工作,是重新剪辑纪录片《一个探险家眼中的植物王国——迭部》。这部过于松散的纪录片,最后被赵启辰用电影化思维,花了一个月将故事还原成“一个外国人在迭部被自然找到”的故事。2010年5月,这部片子在央视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随后在“亚洲旅游节目国际优秀评选”中斩获“最优秀——日本知事大”。

  “从那时开始,我们就一直尝试用拍电影的手法来做纪录片。人们一般听到历史纪录片,都会认为是大量的解说词与文献和视频资料的拼贴,即使偶尔有实景搬演,也几乎都是不成体系的走走过场。”赵启辰下定决心改变这一点,在《重生》的拍摄中有两个台词剧本,一个是解说词,一个则是有着完物关系、场景和对话的实景再现台词。在拍摄现场,赵启辰对表演的要求不亚于拍摄一部电影,不仅要求演员按照台词剧本对话,为了方便剪辑,甚至拍摄了不同的取景和调度方案。“尽管后来播放时会有解说词的声音,但演员的台词部分也是现场收声,如果有观众细心去听,会发现他们不是在瞎对台词。”

  赵启辰说,这种电影级别的拍摄标准,有利于演员们进入情境,实景再现就不再只是形同虚设的背景,而是有了鲜活人物的历史重现,“有情境、有人物关系,活在历史上的名字就成了鲜活的人的故事,也更容易一下子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有人问过赵启辰,如果一部纪录片全部都用实景重现,那纪录片追求的真实性何在?他在《重生》的创作手记上这样回答:“只有不负责任的搬演才会纪录的本质,我们只是历史的搬运工。所有被镜头记取的美术、道具、服装、场景、光影、表演细节,背后暗含的应该是创作团队浩如烟海的细节考证。”

  《重生》也是这样做的,191场戏共涉及163个场景,90%实景重现,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达174个。开拍前,赵启辰和副导演卢川耗时两个月闭关整理材料,全片涉及的174个人物全部采用特型演员,每个人物在不同时期的体貌特征,每个场景可能涉及的道具和细节,相关史实与人物关系,所有的细节都需要核实。不同于《河西走廊》中有些历史因为年代久远,还可以合理想象,《重生》中的近代历史留下的史料和记载卷帙浩繁,每个人物和事件都有记载研究,不容许有丁点儿的差错。

  制作团队还找来专家保驾护航,国防大学是《重生》出品方之一,中央文献研究室和军事科学院的专家们也接受着团队的咨询,甚至有些尚未写史的最新研究,也在《重生》中出现。赵启辰透露,第三集中讲到与张国焘在“北上还是南下”的分歧,过去对毛选择“北上”的理由语焉不详,而最新的考证认为他当时主要是不想南下远离中心,这一点就被放进了成片里。

  到了拍摄环节,赵启辰更是把自身的症“传染”给团队的每个人。美术组为《重生》中174位有名有姓的人物进行了角色设计,500套不同年代的服装,制作和准备的道具占用了三个400平方米的库房,足够拍两部电视剧。除了延安部分的实地取景,《重生》剩下的取景都在横店影视完成,偌大的横店被他们占了一半。

  在《重生》的对外宣传中,《纸牌屋3》摄影和灯光团队的“外援”尤为引人注目。赵启辰说,团队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给《纸牌屋》《世界大战》《的游戏》《大西洋帝国》等多部美剧的摄影指导发了一封信,结果都收到了回复。“他们对来华拍摄一部中国历史题材的再现类纪录片,一碗面拐到美艳妻都抱有极浓厚的兴趣。”最后,结合档期、收费等多种因素,《纸牌屋》第三季的摄影指导MartinHaraldAhlgren和他的摄影、灯光团队确定来华。

  “他们的诚意最浓、档期最合适,费用也确实很贵。”赵启辰透露,邀请这一档次的摄影及灯光团队来华,费用占据了全片预算的四分之一。李夏至(据《日报》)

  本文由 325游戏(m.325games.com)整理发布

关键词:重生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