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10年00后孩子成长的系列纪录片《零零后》由纪录频道出品,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制作,师范大学教授张同道担任总导演。从2006年开始,北师大纪录片中心在一所幼儿园找到了10多名00后孩子,记录10年,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中学,摄制组先后制作出两部纪录电影《国》《国之酷学时代》及一部30集电视纪录片《成长的秘密》。《零零后》共5集,分别是《爱的方程式》《时光若倒流》《成长单行道》《一一的世界》《朋友这件事》,通过对孩子以及他们家庭的记录引发对当代社会教育制度、亲子关系、全面两孩政策等热点话题的思考。
2006年拍摄的《国》后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部真实记录幼儿园孩子内心世界的纪录片,跟拍了郊区一所名为巴学园的幼儿园,历时3年拍摄完成,平视的视角,颇具耐心的镜头,让人们对这群2至6岁的孩子有了重新的认识。该片不仅为家长解密儿童心理,也为打捞了正在消失的童心。《零零后》拍摄对象就是张同道老师导演的《国》中的孩子们,这时的孩子们都已升入小学,池亦洋已升到四年级,最小的锡坤也上了一年级。从芭学园共同的起点出发,家长和孩子们做出了迥然相异的选择:有的进入公立小学,行走在学习成绩与素质培养的钢丝绳上;有的进入私立学校,压力相对小一些;有的进入家庭学校,希望为个性发展提供最大的空间;有的干脆全家移民,直接接受国外教育。
幼儿园里有一个叫皓皓的小男孩,每天午睡起来都要围着教室地板跑圈,最多的一天跑了200多圈,摄制组就这么拍了一个小时。他说自己是一辆大巴车,没有终点站的大巴车。这样的行为,甚至连儿童心理学家都无释。
辰辰如果比她的好朋友南德到的早,就会一直站在院子里等他来。即使南德请假不来幼儿园,辰辰还是会一直留在空荡荡的院子里,望着校门的方向。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了一年的时间,直到他们不在一所幼儿园读书。
一一被摄制组称为哲学家,她总是独来独往,吃饭也总是不紧不慢。老师都开始桌子了,她仍然能够在自己的一动不动,直到现在成为初中生的她仍然如此。父母吃完饭离开餐桌,她还是会一个人怡然地享用自己的食物。高贵,一一是一个高贵的孩子。张同道如此形容她。
在《国》的主人公于锡坤进入小学的2011年,张同道的团队开始再次拍摄,并于2012年完成12集《成长的秘密之小学时代》。2016年,锡坤小学毕业,即将进入初中,一些大孩子也将进入高中,团队第三次拿起摄影机,完成了5集电视纪录片《零零后》。
在导演张同道的手记中这样写道:十年,对于只是眼皮眨动的一瞬,对于昆虫却是漫长的。那么,十年之于人生意味着什么?一幅景中:幼童变成少年,青春漂染白发,暮年化为照片。假如把人生视为一幅全景,十年也就是一幅中景。
摄制组从幼儿园这个孩子们共同的起点开始记录,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中学,家长们为孩子选择了迥然相异的道:有的进入公立学校,回归主流教育体系;有的选择私立学校,保留随时回归的可能,却又保存一定宽松度;有的选择家庭学校,为孩子个性发育提供最大的空间;有的绕道现行教育体制,求学海外。他们用具体选择对中国教育做出的思考,并付诸行动,而孩子们则如同播撒在不同土壤的种子开出多样的花。教育是一场孩子、家长与老师之间的心理战争,影片将关于个性与制度、应试与素质、留守与留学的教育话题连接到每个家庭。十年过去,时间改变了孩子们的外貌,赋予了他们的思想和自主的行动。步入青春期的他们如何突破青春的困惑?怎样选择未来的生活?《零零后》用长达十年的镜头观察00后的成长,借此探讨中国当代社会、学校、家庭对00后有怎样的影响,而00后又将怎样影响未来的中国社会?
00后指在2000-2009年之间出生的新新人类,成长于急速转型发展中的中国当代社会。他们个性鲜明,观念,接受新鲜事物,自主选择生活,他们将是跟世界交流最密切的一代人。从2006年到2016年,十年时光,是他们的成长之,也是社会转型之的缩影。
基于不同的家庭和教育背景,影片中的每个孩子都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与自主的处世原则。例如,第五集《朋友这件事情》展现了女孩辰辰从探索世界到探索的心历程。2006年,4岁的辰辰已经懂得如何说不。当时的辰辰,每天早晨都要坐在幼儿园门口等待一个叫做南德的小男孩。南德是辰辰最好的朋友,两人形影不离。4岁的辰辰已会用持久的和充满希望的等待,换取一份珍贵友谊的到来。2016年,辰辰长大了,比起与人相处,更喜欢和动物打交道的真实,我长大了希望当一个动物科考员,虽然拍摄动物可能会远离人类,也有可能会很辛苦很。但这是我自己选择的,我会一直走下去。做自己的决定,不,从个体身上投射出00后的独特气质。
张同道在讲《零零后》说到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纪录片记录的是生活本身,而我们只是将生活碎片缝合起来:天真的笑容,诚恳的伤痛,亲人之间难以沟通的隔阂……坦率地讲,这里的每一个细节都来自生活,每一句话都来自孩子。然而,这些真实的细节和话语在时间显微镜下所的能量,足以让每一位教育者--家长或教师反思,镜子一样映照自己的教育行为:我们究竟是帮助还是孩子?
这样评论:每个人的成长都无法复制,但人们还是力图找到00后的群体DNA。互联网原住民、国际化、有个性、视野开阔、不权威、未经历……这些作为群体性的描述很容易被接受。不过,他们同样要面临成长的烦恼。作为70后、80后的父母,在孩子身上寄托了太多希望,视之为自己生命的延伸,甚至忘记了孩子也是有自主意识的个体。就像片中,一些父母在教育上表现得很急切,为孩子学什么而纠结、为要不要出国而烦恼,不管是用温柔的方式或是用简单的手段,往往都是把自己的选择给了孩子。这就难免与孩子的想法冲突,更可能在成长中带来个性的冲撞。在《零零后》中,人们看到天真的笑、诚恳的哭、无奈的吵、亲人的难以沟通,背后隐藏的,或许正是这样一个成长的命题。
2016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研究提出,零零后一代生活在市场经济更成熟、更丰硕的时代,从市场经济时代到文明、社会的发展,使他们更注重个人的发展与感受,个体幸福变得更加重要。当然也因为如此,零零后从小就有跟对话的经验,知道的多,自信心也随之增强,更早地认同为有能力、有思想的成年人,言行举止也开始拟化。他们要求平等、、个性。
这和纪录片展现的情况颇为相似。摄制团队表示,这个纪录片系列希望能勾勒出零零后的特质,他们观念,更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愿意跟传统体制说不。当然,社会也给零零后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从同一个起点出发,孩子和家长选择了不同的成长径:有的进入公立学校,回归主流教育体系;有的选择私立学校,保留随时回归的可能,却又保存一定宽松度;有的选择家庭学校,为孩子个性发育提供最大的空间;有的则绕道现行教育体制,求学海外。他们用具体的选择对中国教育作出的思考,并付诸行动。
本文来源于ipf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