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用世界上7%的耕地养活全世界22%的人口?在用电量为平时十倍的夏季高峰时段城市是如何确保供电的?早上在超市购买的新鲜鸡蛋又经历过怎样的运输之旅?
昨天,《超级工程》第三季完成首轮播放。这一季中“超级工程”从拔地而起的视觉奇观,变为与老百姓“一蔬一饭”息息相关的“超级运作系统”。
第一集的开头,一组航拍镜头捕捉到了春耕时节中国西南部元阳县内壮美震撼的梯田一景。千年前,为了解决吃饭的问题,这里的老百姓将一片片荒山开辟成了3700多级的梯田……而千年之后的今天,中国人民也同样凭借着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自然的同时,构建着种种让生活越来越好的“超级工程”。
“角度选得真好,之前一直以为会讲天眼、火箭之类的大工程,现在想想,要维持一个这么庞大的国家,仅仅是正常运转已经是一个超出寻常的超级工程了,更何况我们的祖国还一直在挑战新的极限。”第三季后,一位观众留下了这样的评论。正如“超级工程”系列的总导演李炳所说:“国家就像一个生命体,农业、交通、能源、制造业等等都是维系这个生命体运作的能量与血脉,也是人们幸福美好生活的基本保障。这一次,我们将带着观众进入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核心,推动这个国家经济运转的庞大系统,发现一系列重大事件背后的故事,讲述为了这一切我们国家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超级工程构建超级时代。”一位纪录片人为《超级工程》第三季写下这样一句评语,言简意赅地阐释了超级工程之于时代、之于时代中每一个个体的巨大意义。“超级工程”是中国纪录片界的一个大品牌,从2012年的第一季到如今的第三季中,这个系列不断通过主题的“进化”凸显这一核心。第一季中,纪录片将镜头对准了上海中心大厦、地铁网络、港珠澳大桥、中国风能工程、LNG液化天然气船等具象超级工程;第二季则画风一转,每集一个主题,分别从中国、中国桥、中国车、中国港入手,展现中国建设成就;第三季更进一步,以农业、能源、交通、中国制造、城市的24小时为分集主题,讲述那些维系国家经济运转的超级工程。在越来越宏大的主题演变中,体现出贴近百姓日常生活的雄心。
“超市为什么总有货物?快递是如何被送到我们手中的?航班与高铁又是怎样维系庞大复杂的运转?我们能隐隐这些运作系统的活力,却不一定了解其背后的运作方式与逻辑;它们因为与日常生活的无缝对接而被我们忽略,但其中稍有偏差,后果不堪设想。”李炳说,提到超级工程,观众的第一反应一般是那些只与特定行业工作者直接相关的宏伟建筑,但事实上,更广义的超级工程就隐藏在我们生活的“一蔬一饭”之间。
讲述这些隐藏在日常中的超级工程的故事并不容易。《超级工程》第三季的信息量巨大,每集约50分钟的体量中,平均要涵盖十个故事,调研准备工作更是从2013年已悄然开始。
中国如何用世界上7%的耕地养活全世界22%的人口?这本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超级工程。纪录片的镜头从古老的哈尼梯田开始,转到东北农场防虫害时的高强度航化作业现场,再到袁隆平研究的海水稻……从自给自足式的古老农耕方式,到高效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再到探索优良育种,为了说清中国老百姓手中那“一碗饭”背后的超级工程进化史,纪录片将中国粮食的过去、现状与未来一一铺开,有充满趣味的知识普及,也有对当下所面对的挑战的思考。
讲述城市的24小时,摄制组将开篇镜头对准了凌晨两点的街道清扫现场,这个普通人很少有机会的时刻正是前一天的收尾,新一天的开始,而后展现的是南水北调、夏季高峰供电等大工程背后的……正是这些隐藏在幕后的超级工程,构建起当代中国百姓的幸福生活。
在《超级工程》第三季中有不少十分珍贵的镜头。在讲述能源的一集中,摄制组拍摄到了一个用1800吨炸开煤矿的震撼镜头,收录了神秘的可燃冰的画面,更是赶在核电站安装核燃料棒前进入其中,采集到宝贵的核电站内部画面。李炳说,拍摄这些画面,除了提供视觉上的震撼和鲜为人知的现场场景外,更是为了展示对中国能源现状与未来的思考。“煤炭燃料依旧是目前维系社会运转的重要传统能源,与此同时,中国做了许多新能源探索工作,纪录片中不但有能源利用的现状,也对众多新能源做了揭秘。”
在这些超级工程背后,有着大批被网友弹幕评论为“有点酷”的幕后英雄。在展现东北农场的情节中,入镜的农场主是北大荒第二代,他的父亲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投身到了北大荒的开发中,如今他要管理50多万亩的农田,田头的烈日将这个“农二代”的皮肤晒得黝黑发亮;为了喷洒农药预防病虫害,农用机特级飞行员刘国驰要赶在水稻开始抽穗的10天内,完成300多个架次的高难度低空飞行。正是这一个个为工作负责的鲜活个体,让这片曾经荒芜的土地,成为提供中国近一亿人口粮的大粮仓。
对于看惯了“百姓故事体”的观众来说,“超级工程”是一个偏“硬”的纪录片品牌,甚至可以说有些“烧脑”——专业知识点与数据俯仰皆是,情节间的逻辑关系严谨周密,这个特点在第三季中更为明显。李炳说,在《超级工程》中,每个人都是体系中的鲜活细胞,面临着各自的挑战、危机与突破,“但是我们不想走传统‘百姓故事’的子,更想展现个人与他所处其中的系统的关系这一主题”。在全片的结尾处,镜头对准了一个婴儿的诞生。一部展现超级工程的纪录片,有了这样一个柔软温情到极致的结尾——
由同志亲笔题写刊名的《党建》,由中央宣传部主管,是办的关于党的建设的综合性党刊。[详细]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