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学习心得> 文章内容

文献纪录片《筑梦路上》讲述中国95年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7-6-22 20:20:54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6月中下旬,32集文献纪录片《筑梦路上》在综合频道和纪录频道黄金时间。这部大型纪录片以中国历史上的30多件大事为切入点,用“讲故事”“析事理”的叙述手法,将中国95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娓娓道来,展现了几代中国人团结和带领人民,追求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奋斗历程,在历史还原中又蕴含着梦想、情怀和。该片后,收视成绩骄人,收视率甚至超过同时段的黄金档电视剧,更在老中青各年龄段和社会各阶层都引发强烈反响。

  这部纪录片是如何问世的?有哪些创作经验?又有哪些独家呈现的珍贵文献?本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该片电视总撰稿、总导演夏蒙。

  夏蒙说,接到这个任务时,就明确了创作方向,不拍成那种高举高打、口号式的作品,让观众觉得高高在上、讲大道理,不太能接受,而是尽力讲好中国的故事。

  作为已经从事纪录片拍摄工作20余年、获得过多次大的纪录片导演,夏蒙认为,纪录片有自身规律,现在国际上纪录片创作的流行趋势和看法,就是讲好故事。所以,从一开始摄制组就决定要拍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

  担任初稿撰写任务的中央文献研究室,以创作经验丰富的研究室副主任陈晋挂帅,提供了一个基础不错的文本,摄制组对初稿按照纪录片的规律进行了修改。夏蒙说,当时修改脚本的核心想法,就是认为这部片子应该既回顾历史,也倾听时代的声音。原先的脚本偏重于历史叙述,但这部纪录片也对社会主义时期包括的这段历史进行了生动的介绍,“更重要的是立足当下”。为此,夏蒙他们扩充了以后至今的内容。“因为以后形成了以习同志为总的新一届,大家有一种日新月异之感,党带领人民前进的步伐明显加快。”

  征得各方同意后,最终形成了这部纪录片现在的框架:新中国成立前28年,1921年至1949年,10集;“”前17年到的岁月,14集;至今,8集。通常,拍历史容易讲故事,呈现一些新的史料、新的影像,就可以特别吸引人;而当下的故事,正在行进中的中国,就不太好讲。摄制组用了心思,打通了当下和过去、历史与今天。如年轻编导朱翌冉承担的《神舟》这集,回顾了我国航天事业从起步到今天仍在进行的科学探索。

  夏蒙说:“我们做这样一部纪录片,既是在完成一个党交给的任务,也是在完成一个国家的。”他认为,一个时期以来,对于我们国家的历史,正面地、理直气壮地叙述的作品少,互联网上流传的似是而非的、历史主义的各种言论较多,也没有得到有力的,摄制组希望通过这部片子,能对历史做一些正本清源的梳理。

  比如讲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这一集,引用了1939年3月号《良友》画报上的一篇文章,证明早在抗战初期,延安就被称为“圣地”。又通过表现当时南侨总会负责人陈嘉庚以及美国人卡尔逊、史迪威和谢伟思对延安的正面评价,以及体现抗战文艺作品绝大部分出自中国之手的事实,对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进行了客观、新颖的表达,廓清了互联网上一些弱化和中国在抗战中作用的言论。

  夏蒙说,这部纪录片在史料的运用、历史观点的表达方面,跟以往的纪录片比也是有突破的,讲述历史时引用的史料史实,很多是近年来党史研究的。如在参加八大填表时,写自己时间是1920年。这次摄制组去俄罗斯查找红色档案,发现李大钊、王荷波参加国际五大填写的履历,时间也填了1920年。这就将中国成立的历史又向前延伸了。

  这部片子也没有回避问题。如第一次在纪录片里披露了一份很重要的历史文献:朝鲜主义人民国首相金日成写给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请求中国出兵援助的信。这封信在过去的一些著作里只有模糊不清的影印件。《抗美援朝》这集中,把的决策过程以及中国抗美援朝的必要性讲得很清楚,也呈现了一份罕见的关于组成志愿军抗美援朝的文件,被涂改得密密麻麻。可知这份文件的出炉,和抗美援朝决策一样,常的。

  夏蒙说,摄制组始终是带着一种、一种情怀去拍摄制作这部片子的。与他合作多年的制片人韩雯也是一位经验丰富、富有的纪录片编导。他们多次在看片时得默默流泪,但篇幅所限,不得不把一些积蓄情感的镜头剪掉,令他痛惜不已。

  如卡尔逊参观完晋察冀边区,在郑州火车站,与陪同他的刘白羽、欧阳山尊依依惜别,三个男人在站台上吹口琴,唱《游击队歌》,含着热泪一一拥抱分别的场景,既珍贵,又动人。再如,执行编导史慧在《大国外交》一集中运用了平行蒙太奇的剪辑手法,这边是我们援建坦赞铁路的工人冒着染上疟疾的,跳入泥浆,艰苦奋战;另一边是联合国投票现场,不断报出非洲国家投票支持中国的现场同期声。坦赞铁路通车了,但中国人在那里留下了一片墓碑。这样的镜头,很有力量。

  “在这95年的历史里,不能见事不见人,因为所有的事都是人做的。叙述历史的时候,都要在这里面把人的因素、把人性的呈现出来。”夏蒙说。

  很多观众对该片第一集出现的一段影像记忆犹新。一面照片墙上列出了15位一大代表,以及没有出席一大但是为中国创始人的陈独秀、李大钊的照片,并一一介绍了他们不同的人生轨迹以及迥异的人生结局。片中也引用了与晚年相见,谈到这个话题时,讲的一番话:死掉的几个,不干的几个,当的几个,就剩他和董必武了。这一段非常耐人寻味:选择不易,坚守更难。

  值得一提的是,本报记者刘少华参与了《筑梦路上》的,并就其中几集的台本提出过意见。他说:“我的总体感受是,这部纪录片用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讲述了中国这95年的故事。比如,我所参与的《从严治党》这集,找我这么一个非专家、非官员来谈,本身是很不合常规的。但考虑到我作为党报记者,过去3年来一直在从事这方面的报道,感受非常鲜活,观察到的变化也很明显,其实具有独特的效果。”他评价说,这部片子讲故事有技巧,非常重视故事性;很多细节勾勒出大历史;节奏非常明快。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