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国内首部反映医生真实状况的五集系列纪录片《医》在上海正式与观众见面。据悉,该片选择在沈阳、和上海这些病人最为集中的城市的三甲医院和民营医院取景,片中的主人公也来自于急诊、儿科、心外等每天承载着成百上千看病压力的科室。
与以往大所不同,纪录片《医》,并没有迎合社会大众对于医疗服务潜在的不满或态度,而是以客观、真实、求真的立场,走进了医疗一线辛劳苦累的医护群体,全实时地反映了医护人员高强度、超压力的工作和疲惫不堪的状态。
医生这个掌管每一个人生命的重要职业,却没有赢得应有的尊敬,反而时常以负面形象出现在之中。但对于这群和的群体,普通人对于他们的工作压力和心历程是关注极少极少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医》的出现正是为社会客观地理解医生做出的第一步。“就像医生的理想应该是救死扶伤,人的理想,应该是这个社会对善良和的关注和。我想这也是凤凰网希望通过这部纪录片想传达的另一个信息。”该纪录片的主要发起人之一,凤凰卫视集团副总裁梁云波谈到。
由于医疗资源紧张,中国医护人员承担了超乎想像的医诊压力。在部地区,很多地方1000人只能配备1名医护人员。
《医》观影会的首映仪式和沙龙讨论由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闾丘露薇主持,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巡视员廖新波、凤凰新闻评论员唐驳虎和医生张强等社会名人和医界代表出席,沙龙还设置了“与医”和“何为医者”两大议题,在中国式医疗困境下,对医生群体价值的尊重和认可。
近日披露的诸如“家属签字、产妇手术室”之类的医疗新闻事件层次不穷,将与医的关系又一次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在观影会主题沙龙《与医》讨论环节中,中欧商学院医疗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蔡江南指出,当下中国的医疗矛盾,并不是医患人员直接的冲突。深究医疗纠纷频繁的深层次原因,归根结底,是整体社会运行机制的客观表现。与公共服务、食品卫生、安全、建筑质量等其他重大行业一样,医疗服务也失信、怀疑、的纠葛之中,恰恰是医护工作者凭借个人的贡献和,才使得医疗没有滑跌至同样泛滥的失控状态。
一个社会资源配置失衡、国民福利偏低、公共服务匮乏的社会,决定了医疗资源永远是稀缺品,医护人员永远会超负荷劳累。而一个难期、平等失衡、个人的社会里,医患双方,又都处于迫于无奈而拼命自保的尴尬境地。
凤凰新闻评论员唐驳虎和《健康界》总编辑赵红认为,往往会有一些民粹的冲动,觉得老百姓的一些要求必须马上得到满足,对医生的期待过高。不应,用语言来医生群体。
由于缺乏对社会关系的信任,每个机构、每个人都只能采取一切手段,减轻责任,推卸义务。但这种单方面的措施,就造成了社会运转中的层层壁垒和门槛,造成了事难办、门难进的严重阻滞。
有统计数字显示,由于医疗资源紧张,在城市中每个医生每天所面对的病人数超过300人,而在农村这个数字要超过1000人。医生的职责决定了他们不能病人,只能压缩每个病患的看病时间和本已经少得可怜的私人时间。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