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历经三年的磨练,不断修改、深入、反思,到今天秦腔新编历史剧《诗圣杜甫》已堪称一部立得住的精品剧目。全剧以诗人杜甫为主角,从其青年的满怀抱负到中年的困顿沉郁再到晚年的泣血疾呼,展现了其求官、做官、弃官的人生经历。
剧目一开始是泰山脚下,好友严武、郑虔与杜甫相约共游泰山,严武、郑虔先出场,就在观众焦急地等待杜甫一展庐山真面目时,幕内杜甫咏凤之声悠悠传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观众已经醉倒,然后杜甫翩然而出,王航饰演的青年杜甫飘逸洒脱,满足了观众对一代诗圣的幻想。这个开头很好,杜甫一出场就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然后节奏忽然加强,杜甫爱徒娇娘奔上,因朝廷征招而寻求杜甫的,无果后逃去道观。杜甫受此刺激,立志进京赶考,期望高中后力除,以救爱徒。因此,杜甫能否得以做官以扫时弊,娇娘能否脱离朝廷的追捕。这成了观众观看时的直接动力。以剧中人独特的来吸引观众,以命运的悬念来牵引观众的观赏期待。
编剧在剧情设计与人物安排上做了巧妙的埋伏,让观众一直在为杜甫能否得官牵心,为娇娘能否获得而担忧。而杜甫与娇娘在命运的滚滚大潮中相互牵引,相互印证。娇娘在剧出现了4次。泰山明志中杜甫意气昂扬,以凤凰自比,却无法快的爱徒娇娘;十年之后,长安城中,杜甫依然一介草民,巧遇化作歌女的娇娘,面对爱徒快掠走而无力;安史之乱,娇娘不愿委与安禄山,断指。杜甫陷于安禄山之手,在娇娘帮助下,杜甫仓皇逃出,娇娘自毁玉容得以保全;落魄湘江中,杜甫渡江偶遇已嫁给小二的娇娘,娇娘小二夫妇为给杜甫换取粮食。娇娘原本希望可以在杜甫的下得以安身立命,但却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一次又一次的被舍。终于,娇娘为了杜甫而凄去。全剧与爱情无涉,全是。娇娘成了杜甫求官、做官、弃官的直接导火线,将杜甫的一生有机地起来,剧情紧凑连贯。而在杜甫漫长的求官途中,剧作者铺展开来一幅宽广的社会图景画卷,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酣畅淋漓地展现出来。
以“诗圣”杜甫为剧作主角,在剧中插入其诗歌是自然的事情。但是如何选择,以何种形式展现,如何与场景、剧中人完美融合、相得益彰,则需要编剧、导演、演员的共同努力。
第一场泰山明志中插入《朱凤行》《望岳》,这两首诗气势昂扬,表现了一个豪情满怀、立志报效祖国的青年杜甫形象;第二场困顿长安中插入了《兵车行》《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奉陪郑驸马韦曲》《丽人行》《垂老别》等5首诗,表现了一个为求官不得不像倡优一般的痛苦无奈的中年杜甫形象;第三场安史之乱中插入《哀江头》《春望》两首诗表现了杜甫眼见长安沦陷后的荒凉景象的痛苦;第四场羌村探亲中插入《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多首诗,表现了杜甫目睹因战乱而现实的痛苦;第五场成都草堂插入《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闻官军收河南》《月夜》等四首诗,先是展现了饱经离乱的杜甫在成都草堂暂时过上了安稳闲适的生活,后又表现了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以及对老妻深沉的爱与。第六场湘江之上至剧终,《春望》《岁晏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展现了杜甫目睹战后军阀混战,苛捐杂税,名目繁多,百姓依旧灾难的社会现实,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忧国忧民的疾呼。
而在诗歌的表现形式上,有唱有诵,有个人表现 ,有集体表现,加强了剧目的文学性展现,诗歌与故事完美融合,诗歌促使故事更加动人,故事赋予了诗歌灵动的生命。通过诗歌展现了杜甫一生的行动轨迹,折射出了杜甫一生的心灵史,“杜甫的心灵首先在于壮志难酬的痛苦,杜甫一生以祖先的功业为荣,捧着‘奉儒守官’的志向,却始终没有能有效的施展抱负。其次是自尊不得不干谒求官的痛苦:一生忠君恋阙却只能看到山河破碎的痛苦;一生关心民瘼、民生疾苦,而不得不目睹战乱、死亡、生离死别的现实的痛苦;晚年仍然忧国忧民,却不得不面对老病缠身、为力的痛苦。可以说,杜诗不仅是反映唐代社会生活的‘诗史’,也是一部表现诗人心历程的‘心灵史’。”
诗歌再现了当时的历史现实,由杜甫的的个人视角铺展出民族灾难。“通过观众所熟知的诗歌介入,发掘诗歌背后的民生故事和历史信息,反过来在审美层次上和观众。” 同时诗歌的嵌入无形中构建了一种戏中戏的情景表现,“诗言志”和“诗缘情”的固有属性又丰富了剧目的表现内涵,深化了人物的意志和情感,让人能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杜甫壮志难酬的痛苦和“兼济天下”忧国忧民的情怀。
故事是戏剧的载体,故事背后表现出的社会和挖掘出的人性深度是戏剧的灵魂。与一生抑郁不得志的杜甫相比,卖鸡哨者应该是成功的智者。杜甫通过献赋呈诗得到人生中第一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在唐朝是一个兵甲器仗,管理门禁锁钥的小官。在剧中杜甫围着帽左左右右仔细端详,通过长达一分钟的肢体动作配合鼓点演绎得官后的欣喜若狂。然而很快前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来泼了一盆凉水:“职位是正八品下,小小从八品,芝麻仁仁大!军械库,整天扫院撵鸡关后门,一月三斗米个差事,还不如卖鸡哨挣得钱多。我不干了,才给你腾了个位位。”瞬间把杜甫从美梦中泼醒。安史之乱后,杜甫身陷贼营,挺节不污,感其忠诚可嘉,敕封左拾遗。但很快杜甫因上言太过较真获罪,而此时给杜甫送饭的鸡哨摇身一变成为了正八品的狱丞,“到处都在打仗,鸡哨生意做不下去了。幸亏朝廷发榜卖官,伍佰两银子就能买个县令。可咱没那么多钱,只好买了个狱丞先干着。”被困湘江,娇娘小二夫妇正为杜甫寻找粮食发愁,此时鸡哨已经由狱丞升为县令,为寻找代替儿子的壮丁带来了五升糙米。
鸡哨,一个不知道真实姓名的底层人物,却凭着自己的聪慧与审时度势在中得以保存,可以经商挣钱养家,可以做官并且一升迁。编剧没有将鸡哨单纯塑造成一个人物,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物,非常真实,为了保住自己的儿子用大米换壮丁,有其狡黠和的一面,但你却无法,作为普通大众,人人都可以成为鸡哨。而杜甫与之相比,一生求官,却坎坷,一句“野无遗贤”将杜甫的生涯拦腰截断,在宦海中飘零,经常让全家人饥不果腹,小儿子甚至被饿死,跟随了自己一生的老妻受尽苦楚,眼睁睁看着爱徒娇娘在唐兵的刀下。甚至有那么一刻,你会觉得杜甫怎么会如此迂腐,如此!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杜甫,面对好友为诗莫为官,为官莫为诗的殷殷劝戒,穷尽一生践行为诗贵在“真”,却从未遵循为官妙在“深”,如此纯真,!强烈的从政与丑恶现实之间的尖锐冲突,使他受到了打击,但至死不渝,虽孤独无助,仍由己及人。悲剧是“以美的及人在处境下不屈的奋争来激起观众亢奋,用悲壮的美感愉悦使观众产生深刻的人生思考,通过对崇高的赞美、对丑恶的鞭挞,来彰显正统伦理规范。”
戏曲是舞台艺术,舞台上的呈现是观众最终评判一个剧目是否成功的依据,也是唯一的依据。当外在的形式综合呈现于舞台之上时,观众在欣赏剧目的唱念做打中,更注重演员个体艺术魅力的展现。
杜甫扮演者王航曾获得陕西省第六届艺术节优秀表演、陕西省红梅大赛一等、全国戏曲小梅花比赛金等多项项。但是让我的是这是个1986年出生的小伙,在剧中饰演的老年的杜甫甚至比中年杜甫、青年杜甫还要出彩,青年杜甫的飘逸潇洒,中年杜甫的困顿沉郁,老年杜甫的悲壮苍凉,综合了小生、须生、老生表演身段功架,唱、念、做、舞、技于一体,已是相当不容易。把行当程式与人物情感体验融合于一体,不拘泥于程式,不油滑于角色,形成了干净、洗练的表演艺术风格。
三秦之地多义士,秦腔多杀伐之声,表演总体上高亢洒脱。生角杜甫的语言直率豪迈,悲壮;旦角娇娘柔中带刚,展现了情感的张力和风范;丑角小二,干脆爽朗,也自有一股侠义磊落之气。
另外在舞美造型上也清新雅致,每一组都是一幅流动的画面,有葱茏巍峨的泰山,有小桥流水的曲江,有翠竹茅舍的成都草堂等。其中长安曲江最具有典型意义。长安曲江的舞台设置,一座木质的拱桥连接了台前与台后,使得舞台的纵深感加强,方便演员上,增强了戏剧场景的层次感,扩大了叙事的范围,也为演员的表演增强了情感空间的表现。舞台前面小二向撒谎:师傅陪几个诗友到少陵原上赏春去了。而随后舞台深处的朱楼传出了杜甫与驸马的嘻笑声、女人的撒娇声,强化了戏剧冲突,舞台表演立马鲜活起来。随着杜甫从酒楼内踉跄走出,舞台深处灯光渐亮,从桥尾到桥中再到桥头,观众可以看到一个富有层次的戏剧场面,杜甫踉踉跄跄先是跌倒在桥尾,站起后不忘回身向朱楼拱手再见,后一步一步桥中,手扶住桥的栏杆,道出了“残羹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痛苦,最后不禁依在桥边。此时木桥也变得有生命起来,桥与人合二为一,为人物的动作找到了依托。
笔者翻看了经典的秦腔剧目,通过比较,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诗圣杜甫》对传统秦腔形式的尝试,展现了新时代下新型的秦腔表演,这对于非传统秦腔文化圈的观众可能更加容易接受,利于理解,但对于看惯了传统秦腔的观众可能会觉得难以接受。一是音乐上明显由交响乐与秦腔两个不同类型的篇章交替构成,交响乐、秦腔依次出现,剪接在一起。并且秦腔传统的腔体、腔格少了;二是语言上更加接近普通话,对白、唱词的陕西话味道减少。秦音刻意淡薄。作为主角的杜甫,雅化处理,更加文人化,高亢悲情减弱,小生、须生、老生的唱腔变化不大。而作为配角的杜甫的夫人、安禄山的表演,秦腔的韵味保留得更浓郁些;三是剧中脚色的服装、化妆整体呈现美化、年轻化。传统秦腔不同行当穿衣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比如老年的杜甫夫人,青年的娇娘,失去了秦腔的质朴与豪迈。秦腔化妆总体上讲究浓墨重彩,不露本色。旦角、生角因为俊扮无可,但是作为净脚的安禄山没有勾大花脸,雅驯又余不足。中老年的杜甫的胡子是黏上去的,不是挂上去的,虽然更显自然,但传统观众会感到遗憾,甚至无法接受,挂上去的胡子是假,但就需要这种假,这才是唱戏;四是合唱和舞蹈表演形式的增加一定程度弱化了秦腔的表演。第二场长安十年中,杜甫唱“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后接合唱重复这句话,看似借助合唱渲染艺术效果,但其实弱化了主角的表演,把原本属于主角应当承担起的表演效果给了合唱,长此以往,秦腔表演是否会退化呢。并且剧中的合唱完全摆脱了秦音,为什么合唱就不能用地方语言来展现呢?舞蹈的运用,贵妃驾临曲江,十几个女孩舞蹈。安禄山出场前,士兵舞蹈。成都草堂,杜甫夫人去世,舞蹈演员抬棺。“三吏三别”诗中所描写的场景也依次展现。全程看下来更像一个舞台剧,是秦腔、话剧、歌剧、舞剧的大杂糅。群舞的运用场面热闹,好看,但是戏曲传统的程式却丢失了。安禄山出场前,有人在幕后大喊“大燕驾到”,这在传统秦腔里是不可能看到的情形,安禄山出场时围着舞台做的出场亮相,全然没有做出一个雄心勃勃的姿态。戏曲编演迁就观众的趣味,“从传统戏曲的程式化表演向现代戏曲的生活化表演转变”,地方性不见了,以后还有什么戏曲。当今社会人口流动频繁,纯正的当地人越来越少,一味地方化也不行。这本身是个矛盾。
看惯了典雅幽深的昆曲、流媚婉转的越剧,没想到粗犷的秦腔竟然如此深情,演出结束后细细回味,仍会觉得余音袅袅,唇齿留香。作为一个传统秦腔的圈外人,因为《诗圣杜甫》开始去了解秦腔,欣赏秦腔,开始向往三秦大地,向往黄土高坡!听,粉汤羊血、臊子面、甑糕,黄桂稠酒,小磨香油、羊肉泡面,它们来了!金字旁的女孩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