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述职报告> 文章内容

郭沫若的《武则天》是吗?2

※发布时间:2018-8-9 3:26:24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黄菊 内幕为了写《武则天》,郭沫若翻读了古史中有关武则天的记载和她自己的著作,还看了宋之的写于1937年的五幕历史剧《武则天》,以及上海越剧团的越剧剧本《则天》(发表于1960年5月《上海戏剧》)。他认为

  这两个剧本“都把武后写成为一个失败者,这是历史事实的”(《我怎样写<武则天>?》)。他不满意于这些剧本,想把武则天写成一个“一辈子都在和豪门贵族作斗争”,并“把唐太的‘贞观之治’发展了”的女性者。郭沫若在盛赞武则天的业绩时,突出肯定了她的“民本思想”。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女,一千多年来,对于她毁誉不一,迄无。武则天这个案翻得翻不得,郭沫若翻得对不对、好不好,是属史学界争鸣的范围,不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

  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是:一,郭沫若于1959年6、7月间酝酿史剧创作时,是不是有可能预见到或觉察到想当中国当代女皇的野心,并自觉地去迎合、?二,根据当时中国的形势,有哪些社会的、的迹象表明已经露出了想当女皇的野心?三,在1960年5月号《人民文学》发表《武则天》初稿时,是不是中国广大读者“谁都看得出来”这是郭沫若在“”,还“捧得很肉麻”?这“谁”们那时果真的已经对了并且她了吗?四,郭沫若的史剧创作,是否都是为了灌溉现实的蟠桃,即是否都要同现实挂上钩,有无例外?如对他的四幕历史剧《孔雀胆》,该作何解?

  实际上,作为一位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的主观诗人,郭沫若的诗歌创作和史剧创作,都有着一种在时间上相对集中的爆发期的特点。就以史剧创作而论,大致是三个时期:20年代初期,创作《卓文君》、《王昭君》、《聂》“三个叛逆的女性”;40年代初期,即抗日战争的重庆时期,创作《棠棣之花》、《屈原》、《虎符》等六部历史剧;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期,创作《蔡文姬》、《武则天》、《郑成功》(电影文学剧本)。据我们所知,郭沫若在看完话剧《蔡文姬》彩排和写完《五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以后不久,就紧张地投入创作《武则天》的准备工作;而在《武则天》定稿后的1962年11月,他又匆匆地南下福建,酝酿写电影文学剧本《郑成功》了。这种现象,说明《武则天》与并无瓜葛,倒是反映了郭沫若艺术创作的规律。

  不错,郭沫若发表过一首的诗。他在诗中“亲爱的同志,你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载1967年6月6日《》)不过,与1959年6、7月间《武则天》之“受胎”,相距已有八年之久。我们看不出这二者之间有什么必然的内在联系。

  郭沫若已经作古了,无法为自己辩诬。因此,我们活着的人,说话行文,特别是关涉到性质的评论时,应取负责的、审慎的态度,力求客观些、准确些;否则,诬枉故人,是很不应该的。

  本文由 恒宇国际(www.neivn.cn)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