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述职报告> 文章内容

郭沫若版《屈原》:历史剧无关历史 关乎

※发布时间:2018-6-23 9:50:45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于1942年1月24日至2月7日办的《中央日报》副刊上连载。认为“屈原这个题材好,因为屈原受,感到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才忧愤而作《离骚》。皖南事变后,我们也受。写这个戏很有意义。”

  原题:《屈原》用戏剧构筑意识形态,摘自《文艺理论与》2006年第3期,作者:高音

  1941年初发生的皖南事变,直接影响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中国抗战分期的转折点,也成为中国抗战戏剧的转折点。受当时现实的影响,迂回影射的历史剧,成为宣传抗日与要求的一种现实的策略。王瑶先生在1952年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史稿》第十四章“抗战戏剧”之“历史故事”一节中写道:“历史当然不会是循环的,但在某些相同的社会条件之下,历史也可以和现实酷似到惊人的程度。特别是在历史中互相对立着的两个斗争集团的轮廓,两种代表者的性格,那真是可以作为现实斗争的殷鉴的。”1941年的现实冲突在某种程度上推动着抗战中后期历史剧的蓬勃。有论者用“历史叙述中的现实渗透”来评价此一时期的历史剧创作。的确,活跃在那个时代的剧作家特别强调史剧与现实的对应,虽然在题材的选择和人物的看法上各有取向,但大体上有可寻。他们大都把握住了现实与历史的辩证关系,书写历史,救赎现实。

  1942年10月,军事委员会部编印的《抗战五年》一书,推出了文艺界要人王子陵题为《展望烽火中的文学园地》的文章,王平陵写道:“有些事实,是热望在下一年度的文学界尽量避免的:首先,不敢或不便正视现实,故意借托历史的题材,丑诋活着的人物,从个人的观点上所认为的不满意的现状。”王平陵当然是有感而发。不久前上演的《屈原》把整个重庆点燃了,到处都有人叫喊剧中的台词宣泄对现实的不满。面对历史剧借古讽今的力量,拿出那套“六不”、“五要”的政策论调。文人只能写写文章,却撕破假面大叫大嚷。

  毋庸置疑,《屈原》是19411942年雾季公演中亲者快、仇者痛的剧目。它的尖锐、强烈、启蒙意识与通过神圣的仪式化的舞台爆发出炫目的。《屈原》的诞生不仅仅是郭沫若的现实寄托和个人情怀,更得力于那个悲壮的全民抗战的年代。

  说到《屈原》,不能不谈“诗人节”的发起经过。80年代在为纪念抗战,陈纪滢著文详述了与郭沫若等人共同商议发起“诗人节”的情形。当时敌机轰炸的重庆,起伏,“这个档口儿,我们把屈原捧出来,不但应节应时,更可以鼓励人们的气节!不可因滥炸而失去了民族正气!”被公推为的郭沫若说:“在抗战期间人人如有屈原的,不会出现,也不会向敌人投降,而激浊扬清,更是今日所缺乏的。(后来他所著《屈原》话剧本即由此次而起)”

  说到《屈原》,不能不谈及1941年那次轰轰烈烈的祝寿事件。据阳翰笙回忆,对郭沫若说:“为你作寿是一场意义重大的斗争;为你举行创作二十五周年纪念又是一场重大的文化斗争。通过这次斗争,我们可以发动一切进步力量来冲破敌人的上和文化上的。”负责具体运作事宜的阳翰笙,动员了几乎是整个文艺界、文化界和新闻界。11月16日《新华日报》头版头条刊载的文章《我要说的话》,对郭沫若给予“新文化运动的主将”的高度评价。在纪念会上,冯玉祥致词学.习郭沫若的忠心为国。在的下,重庆戏剧界组织了《棠棣之花》、《春秋》两台话剧祝寿演出。迫于时局参与祝寿签名的文化部门负责人张道藩对于这件事,认为在受到困扰苦恼中,也加深了对工作的认识。“第一,他找我签第一名,不是一个轻率的决定,早已算定了我不能。第二、他懂得要捧自己人,最好找敌对的一方负责人领头,才有宣传效果。第三,他做一件事很彻底。

  祝寿活动和《棠棣之花》的成功演出激发了郭沫若创作《屈原》的冲动。《屈原》的戏剧冲突建构在与、爱国与、善与恶、忠与奸、与之间,核心动作就是“南后”这一突变。建国后第一部中国现代戏剧史专著《中国现代戏剧史稿》认为,“通过南后这一突变,屈原一生的悲剧性已被凝聚在一个具体事件中了。斗争采取了人格的方式,保民兴楚的大业毁于顷刻之间,伟大的灵魂被卑污的,智慧和忠诚在面前失去了作用,这正是屈原一生悲剧的戏剧化的表现,遭此巨变时,从屈原那可与日月争光的心胸中喊出的是:你了的不是我,是你自己,是我们的国王,是我们的楚国,是我们整个儿的赤县神州呀!”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于1942年1月24日至2月7日办的《中央日报》副刊上连载。认为“屈原这个题材好,因为屈原受,感到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才忧愤而作《离骚》。皖南事变后,我们也受。写这个戏很有意义。”

  1942年4月2日,《新华日报》在《屈原》公演前一天刊出广告:五幕历史剧《屈原》,中华剧艺社空前贡献,郭沫若先生空前杰作,重庆话剧界空前演出,全国第一的空前阵容,音乐与戏剧的空前试验。4月3日该报开辟了“《屈原》公演特刊”。演出掀起的观剧热潮,使得次日的中央社都发出《屈原》“上座之佳,空前未有”的报道。日后,设宴祝贺《屈原》演出成功,他对夏衍等说:“在连续不断的中,我们钻了一个。在戏剧舞台上打开了一个缺口。

  《屈原》被视为历史、讽喻现实的骨鲠。不仅撤消了副刊编辑孙伏园,而且组织《中央日报》、《中央周刊》、《文艺先锋》等报刊对《屈原》的“”的春秋笔法大肆,围绕《屈原》展开了一场针锋相对的较量。一边是御用文人的、,在创作意图、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运用史料等一系列问题上,。

  一边是《新华日报》集合活跃文化界的社会开设持续半年之久“《屈原》诗词唱和”。作为还击,郭沫若阐述了他的“失事求似”的史剧主张。郭沫若认为与历史研究“实事求是”不同,史剧创作要“失事求似”。史学家是发掘历史的,史剧家是发展历史的。对于有人爱把史剧和现实对立,写史剧的便被为“逃避现实或不敢正视现实”的说法,郭沫若反驳,“现实这个字我们用得似乎太随便了一点。现在的事实固可以称为现实,表现的真实性也正是现实。我们现在所称道的:现实主义无疑是指后者。”

  郭沫若认为,“现实主义并不是写实主义;它必须彰善阐恶,树之风声,因而它的骨子里面便不免有刺刺于文学的存在差不多等于自然属性,就好象没有没刺的蔷薇,没有没刺的蜜蜂。你假如怕刺,最好是谨慎些,不该自己有被刺的弱点。言者无罪,闻者足以戒,总不好因手指被刺而把蔷薇全部拔掉吧。”。

  本文由325棋牌 (www.325games.com)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