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古代的盔甲,就不得不提起近年来层出不穷的古装影视剧。好多狗血剧情令人堪忧,而且服装道具不知道从哪朝哪代穿越回来的,你当青春偶像剧啊喂……
原来,从原始时期人们用石块打架时,护具就已经开始使用。因为石器时代材料的局限性,当时普遍是用藤蔓和兽皮来制作护具,只能起到微弱的防护作用。
随着人类数量的逐渐增多,从氏族械斗发展到部落战争,为了提升武器的杀伤力、精准度,兵器手工业就诞生了。
也正因为武器的提升,青铜器乃至铁器的普及,用来保兵的盔甲也不得不根据时代的特点做出改进。
在经历过皮制作的“甲胄”之后,从西汉开始铁甲居于防护主导地位,后来逐渐发展为较小的甲片编成的鱼鳞甲,制作技巧和防护范围也大大增加了。
与注重长剑重锤的人不同,中国这种多片结构的铠甲,能更有效的分散弓箭和弩的。多层的甲片把一个接触点的力分散开,在遇到长枪时也能起到很好的防御效果。
而且古代的武器其实质量很差,明朝以前士兵都是自己备刀,有些因为生锈的太厉害连猪都杀不了,更别说砍铠甲了。
西汉以后甲片的形状和编组方法越来越精坚,三国时期更是出现了黑光铠、明光铠、两当铠、环锁铠和马铠等5中不同制式的盔甲。
仔细观察会发现像《三国》《曹操》《铜雀台》等三国题材的影视剧中,盔甲多是模仿欧洲板甲的规格所设计,真正的鱼鳞甲却几乎看不到…
当时筒袖铠中比较精良的被称为“诸葛筒袖铠”。筒袖铠,指铠甲的两袖呈桶形包围上臂,对上臂较好,可避免襦铠那种片状护膊举手时,下腋、上臂不幸中箭,穿戴方式应为对襟式。
如《南史殷孝祖传》中记载刘裕曾赐给传主“诸葛筒袖铠”,相传这种铠甲二十五石的弩都射不穿,西晋的军队都披着这种铠甲。(应该是夸张了,西汉单兵强弩最多不过八石力,不能指望盔甲可以弩炮的射击 = =!)
宋朝建立伊始,对铠甲的制造就非常的重视。北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南北作坊每年就要造出两三万领铠甲。PS:如果各位看到古装影视剧里此朝的士兵没有穿铠甲,那可能需要考究考究了~
《武经总要器图》 中记载了当时北宋制造的五种铠甲的构造,基本统一了当时铠甲的样式。比较著名的影视作品《水浒传》《岳飞》等,反应的就是宋朝的军事情况和武器装备。
另外从一些历史文献中的图解,和后来发掘出的文物中,也可以了解到许多宋代鱼鳞甲的样式。几千片护甲片经过精细的编制,而且每一个部位的甲片都结合了运动特点做成不同的形状。
南宋时的盔甲设计,可谓人性化到了顶峰。甲片的数量增加,制作更为精细,最重要的是按照不同兵种区分了重量和设计(枪兵铠甲重53-58斤,弓箭手47-55斤,弩手37-45斤)。
一个娴熟的工匠需要两天时间才能制作出一领铠甲,当然这种精心制作的铠甲也并不便宜,宋代一副铠甲约为一个兵士9~12个月的工资所得,即270~365天;而如果是个带“将”字的军官,由于收入的巨大差异,一个月即可。
明代募兵则相比宋代兵士的情况要好一些,他们购买一套铠甲仅需要三个多月约100天的工资,这还没有算上应募时所分发的安家器械等等费用。
此时一套枪兵的全甲叶片就有3145-3782片,几乎是之前的一倍,可见铠甲叶片精密度有多么大的提高。
由于当时铠甲中的披膊为短衣,与曾经流行过的女款短上衣特别相似,较之前代更大更重。头盔护颈的加长,使护颈与披膊的摩擦加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时会披一件类似于披风的“红领巾”。
中国片甲式重甲最大的优点在于可以量体身裁,酌情增减,依个人能力在防护和机动能力之间寻求平衡,思类似现在装甲车辆的外挂装甲。
南宋的华岳在《翠微北征录》中阐述,铠甲的制作应该根据不同的需要,战术动作的差异,士兵胖瘦高矮身材的不同给区分开。如果只专注于制作一种样式,在战场上就不会被适用。
从不同兵种和战术动作方面来讲,步兵铠甲要比骑兵的铠甲长一些,弩手的铠甲要比枪兵的铠甲宽一些。因为步兵需要长时间步行,铠甲的腰围需要五吊(长度单位)宽,骑兵的铠甲腰围只要四吊,如果五吊就会顶住两腋不方便俯仰,下面擦住两腿不能转动。
同样的道理,弩手的铠甲要比枪兵、弓箭手、骑兵的铠甲短小些,因为弩手通常是找一些身材比较矮小的士兵担任。
按照华岳的,铠甲按腰围分为四尺半、四尺、三尺半三等;把甲裙按照大小分为十五吊、十三吊、十一吊三等;每一等甲裙又按胖瘦分为三等。这样一来,无论胖瘦高矮的士兵,都可以找到自己最合适的铠甲。华岳规范了当时铠甲的制作(就和现在衣服规范S到XL的尺码一样)对技术和工艺的提升都有重要的意义。
虽然近现代战争铠甲渐渐的消失在战场,但它依然是我们老祖先汗水与智慧的结晶,想要客观了解历史,就要知道铠甲在那个年代的重要性。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