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爱情公寓》和《老友记》的剧迷,都很向往那种“最好的朋友就在身边,最爱的人就住在对面”的群居状态。但如果没有“男女混宿”,很多曼妙的情感火花可能擦不出,剧情估计会“无聊+10086”了。
在男女混宿方面,国内有高校也做了类似尝试在南方医科大学,学生宿舍不以性别和专业进行划分,而是实行混宿。此举已经实行多年,也曾引发热议。但这即将成为往事,近日校方的一纸通知,宣告着男女混宿制度的渐次退出:学校将从2017级新生宿舍分配开始,逐步降低男女混宿比例,最终实现男女分区入住。
听上去,都是“顺其自然”的安排:南医大的男女同楼或同层混宿,一开始的出发点,是跟生源结构失衡、宿舍供给问题有关,它不是“主动为之”而是“不得不为”,是因陋就简的“凑合”;而重回分片住宿,校方给的说法就是“男女混宿会带来不便”。所以,当初安排或现在取消男女混宿,原本都无需过度阐释,它兴许跟扬弃“、”的现代没太大关系。
但是,鉴于南医大是国内高校中男女混宿的“领跑者”,混宿模式还成为学校招生宣传时的噱头,它很难的“象征意义提炼”。
实质上,当南医大在男女混宿上的动作已进入管道,被视作教育探时,它作为公共问题就无法被一句“校方本意”轻轻带过,它就必然得接受评判。毕竟,一座学校的舆情际遇啊,当然要看意图,但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从舆情看,有人唏嘘“好景不在”,有人感慨自己上学时没摊上这好事,还有人斥其倒退。如果说局外人没发言权,那学生的态度也很有代表性:南医大发起的投票显示,82%的投票者认为“男女混住,协调,乃是好事”,反对此次调整。
反对的,其实未必是某一个具体的行动,而是它可能预示的风向:对千校一面的国内高校来说,能稍微来点不一样的,只要是趋向进步的、跟国际接轨的,就会备受认可和期待,哪怕它并没有思变图进的本意,只是着眼于实用的安排,它作为范本的公共价值就在那。
可如果将其取消了,这难免造成某种“往后退”的想象,有些解读会被带到“出头鸟风险”的层面。比如某些在脑中上了贞操锁的人,可能就以此为“非祭非丧,(男女)不相授器”的保守观念张目,觉得男女混居一块行不通。
事实上,南医大实现男女混宿多年来,并没有出过什么问题,有些人脑补的景象并不存在。相反,它丰富了学生日常交往结构和生活场景,是不争事实。那些说国外高校男女混宿乃至混住的经验“南橘北枳”“水土不服”者,自然也失算了。
“男女混宿”模式的没毛病,原本是对那些“女人衣着易失身”的女德的打脸。可其夭折,却极易让这些女德者脸还没消肿,就觉得其笑到了最后他们才不管“男女混宿”夭折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有句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这已屡被验证,还有心理学依据:男女搭配会因潜在的“得到异性青睐”预期而备受激励。还有美国心理学家发现,在团队中,“万绿丛中一点红”和“众星捧月”都不能创造最高的工作效率,女性比例至少应达到20%。而男女混宿的正负作用权衡,也该考虑到这类激励机制对他们生活学历的正向作用。
如今好不容易有个“男女混宿”的标本,就要被判“死缓”,想来就忧伤。而最让人忧伤的,倒不是作为个案的“男女混宿”取消,而是现实中那些主张取消“男女混宿”的逻辑。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