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调研报告> 文章内容

2016年华语文学英译:数量明显增长题材更趋广泛

※发布时间:2017-9-14 12:40:30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自2003年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David Damrosch出版《什么是世界文学?Damrosch在书中借力十八世纪文学家歌德对“世界文学”的构想,成功地在全球化不断加剧的二十一世纪重新激活了比较文学领域对跨文化跨时空交流的探索,将世界文学作为一个全新的阅读模式带入到大众视野中。但这些研究大多是界文学这一概念开始流行之前完成的,他们并未考虑到会有一个新的类别能为华语文学在后殖民文学、区域国族文学之外,创造新的空间。但总的来说,科幻类的英译本崛起对华语文学界文学中的地位和形象都有重要的“后殖民”意义:它表示了华语文学不再局限在容易被寓言式解读的写实主义作品的模板中,而开始进入长期以来被英美发达国家垄断的“未来想象”和“科技想象”的领域中。

  自2003年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David Damrosch出版《什么是世界文学?》一书到今天已经有十四个年头了。Damrosch在书中借力十八世纪文学家歌德对“世界文学”的构想,成功地在全球化不断加剧的二十一世纪重新激活了比较文学领域对跨文化跨时空交流的探索,将世界文学作为一个全新的阅读模式带入到大众视野中。与比较文学不同的是,世界文学不强调对不同文艺作品的点状深入对比研究,也不要求参与者深谙多种语言文化传统,它似乎更注重将研究者和读者的注意力转移到阅读的广度上来。

  从美国大学伯克利分校的Andrew Jones教授在1994年对英语市场中的中国文学所做的研究,到2004年UCLA(分校)史书美教授对文学市场中的筛选机制的讨论,学术界也普遍认为,英语世界往往更青睐那些能被简单地用国族寓言解读的华语文学作品,最典型的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伤痕文学”。但这些研究大多是界文学这一概念开始流行之前完成的,他们并未考虑到会有一个新的类别能为华语文学在后殖民文学、区域国族文学之外,创造新的空间。2011年,Damrosch教授在哈佛大学创办“世界文学研究会(Institute of World Literature)”之初,就将首届夏季大会的地点选在了大学,2014年又在城市大学举办。由此可见世界文学领域对华语地区的重视和期待。

  与此同时,英译本在英美的市场也呈现出对华语文学译介非常有利的形势。译本在英美文学市场的低比例向来是英美都看不过去的事实。根据英国BBC2014年的报道显示,相比翻学在斯洛文尼亚市场中占的70%,在法国、西班牙等文学大国也占到的27%,英国似乎还是困在所谓的“2% Problem (百分之二的问题)”中。相似地,在美国,罗彻斯特大学推广国际文学的专页也叫做“Three Percent (百分之三)”,意在强调美国读者对译本的忽视。当然,这些数据不乏偏颇之处。一方面,英美都是文学大国,出版业也是世界上最发达的,每年的图书出版数量的基数非常大。《卫报》2013年报道过,英国每年出版图书在15万~20万册之间,是世界上人均图书消费最高的国家,而美国的数据更是可以达到100万册之多,因此译本虽然在英美只能占到百分之二三,但就总量来说也许超过斯洛文尼亚的70%。另一方面,这一数据近年来已经成倍上升,如英国国际布克文学的行政人员Fiammetta Rocco在2015年所说,虽然译本在出版图书中的比例还是摆荡在3%到4%之间,但是它们的销售量却可以占到总图书销量的7%,常不错的成绩。

  就华语文学来说,即使算上澳港台新马等地区和国家的作品,在初被翻译为英语的加起来也很难超过十部。但自2012年以来,每年都有超过25部以上的作品进入英语读者视野,这一数字逐年增长,2016年更是突破了40部大关。虽然与中国对英语文学的译介相比,这个数字还是略显渺小,但在数量有限的情况下,每一部进入英语读者视野的华语作品对更新他们对华语文化的认识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