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调研报告> 文章内容

电影《旋风九日

※发布时间:2016-6-26 12:34:24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导演: 傅红星

  编剧: 傅红星

  主演: / 吉米·卡特 / 亨利·基辛格 / 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 / 萨日娜 / 更多...

  类型: 纪录片 / 传记 / 历史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

  语言: 汉语普通话 / 英语

  上映日期: 2015-05-15(中国)

  片长: 94分钟

  又名: ——1979年访美 / Mr. Deng Goes to Washington

  剧情简介

  1979年1月28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作为新第一次正式访问美国,踏出了国门的第一步。

  此次访美无疑是一生外交行程中最重要的一次出访,也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出国。时任美国总统的卡特这样说:“1979年2月访美之后,两国友谊与合作的大门终于敞 开。”有人说:访美的那是当代中国人“中国梦”的启航之旅!它改变了此后中国发展的进程,影响了所有国人的生活。从此,中国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卡特总统在日记中论述:“受到了美国人民最热烈的欢迎。”

  回首当年,一切的一切都寓意深刻。然而在访美中又发生了怎样激动、跌宕起伏的故事?谱写世界史大局从此,尘封三十年珍贵镜头终见天日。

  影评:改变世界的

  电影不仅展现了中美外交史上不为人知的惊心动魄,也通过亲历者的道出一系列外交背后温暖动人的私人历史。

  36年前,在美国经历的9天,改变了中国人的命运,也改变了世界格局。讲述首次访美的历史揭秘电影《旋风九日》,自上映以来,有票房也有口碑,形成了热议。本片详细记录了1979年1月28日至2月5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访美9天的全过程,首次揭秘了很多史实。影片导演、曾执导过《外交风云》的傅红星说:“访美这9天,是当代中国梦的起航之旅,是中国的开幕大戏。”品读此语,观看此片,回顾历史,颇值评鉴。

  一

  《旋风九日》的历史意义毋庸置疑。过去百年历史足以证明,中美两国之间,对话交流之益远大于对抗所获。这也是为什么在东冷战壁垒森严暨中国“”未已之际,、等老一代领导人要利用乒乓外交打开西门,进而迎接基辛格和尼克松。1979年以国家领导人身份访问美国,是中美关系破冰之旅的继续,亦即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关键。

  影片取名《旋风九日》,首先是基于美国新闻界报道的“邓旋风”之说。访美短短几日,如旋风般吹散中美关系阴霾,融化冷战坚冰,给美国、外交、新闻、商务、科技、文化、教育及普通美国人送去东方中国的友好消息。进而,访美短短九日,竟进行了80场活动,包括20次讲话,20次宴会,10多次跟记者谈话,活动日程如旋风般快速高效。

  《旋风九日》不同于传统的文献纪录片,它不仅有当年的影像文献资料编纂,更有亲历者的当下历史,编导组采访了美国前总统卡特、前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第一任美国驻伍德科克、前国务卿基辛格及中美双方的众多历史人,将历史讲述的年代和讲述历史的年代结合成“影像史学”的新形式,同时呈现当年“邓旋风”的史实和影响。

  据悉影片大部分影像资料来自故事发生地美国。其看点之一,是第一次向中国观众如实呈现了各种敌对在访美期间反对与“”的现场影像,将历史的“负面”和“正面”拼接成真实历史整体,从中可以看到当年中国外交人员面对陌生世界的高度紧张,也可看到面对恶风浊浪时处变不惊,还可以看出30年后中国人的高度自信。看点之二,是影片从多角度对访美一事进行了多层次的再现,编导不仅采访了多位美国的夫人,还采访了白宫厨师、特勤人员及为作马术表演的休斯敦姐妹等多位普通美国人,当然还采访了跟随访美的中方随员,甚至还曾几度追踪捣乱者的线索,这些人和回忆,为访美提供了更多富有质感的历史细节,也提供了多种不同的视角,成就了对历史的度、多层次、多焦点讲述。

  影片的最大看点,是对主人公形象的生动展现。影片以“日志”形式编纂,精心选择了访美九日的不同场景和故事,呈现出的多个令人难忘的经典瞬间:在欢迎仪式上的庄严自信,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淡定从容,在国宴和家宴上的平易随和,在面对卡特总统西式幽默时的尴尬腼腆,在黑人马丁·德·金墓前的肃穆虔诚,接受大学荣誉学位时的大气,表演现场戴上牛仔帽时的机敏洒脱,坐进航舱时儿童般天真快乐,亲吻美国儿童额头时祖父般亲切慈祥……最出人意料的场景,当是他临时决定步行拜访基辛格,让安保人员慌忙措手,造成西雅图大堵车的瞬间——这一瞬间最能表现的个性特质,从而最堪玩味。而在他患感冒时边揩鼻子边发表告别的瞬间,简直平凡之极,却让人感慨万千。

  二

  《旋风九日》的另一大可取之处,是它的市场线及其商业化拓展。既然要走市场线,当然要让影片适应当下电影市场需求,即要加强影片的观赏性和吸引力。编导傅红星下了大功夫,也创造了优良佳绩。

  首先,编导以“历史揭秘”形式,对历史文献纪录片进行了商业化包装打造。即在影片中融入惊险片元素,将访美期间的安全工作提升为一条观赏径,“有人要刺杀”成为贯穿全片的重大悬念。制片方还专门制作了一款展示各种的海报,其中FBI(联邦调查局)字样吸人眼球。这样做有充分理由,一是任何一国领导人出访,安全都是头等大事。二是访美,必然触动利益受损方的神经,中美安保人员如临大敌,这是事实。三是在此过程中不断有人捣乱,有多人次试图冲向,这也是事实。四是无论是否截获刺杀情报,无论情报真实与否,安保人员都必须假设并预防刺杀的发生。总之,访美期间有惊心动魄的故事,可以讲述,也应该讲述。影片让中方警卫负责人孙勇、张宝忠和美方特勤人员保罗·凯利,真实可信。

  其次,影片在表现形式上也进行了大胆创新,最为观众津津乐道的,就是其中的几段动画场景。用动画形式刻画国家领导人形象,在由来已久;以动画形式呈现电影故事,在中外电影中也非鲜见,但在文献纪录片中以动画形式来表现中国国家领导人,却是第一遭。这一勇敢尝试,拓展了中国电影认知及审查界限。有人说影片用动画填充,显得不够扎实。这是值得影像史学家讨论的问题:在缺少影像资料的情况下,历史讲述该如何进行?换言之,是用几行字幕交代好,还是用动画呈现好?对此大可见仁见智。从观赏效果看,动画形式或许更好,具体说,一是让领导人形象更加平易可亲且幽默可喜,二是让读图一代年轻观众更加喜闻乐见,三是充分证明动画形式也可以成为影像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再次,影片的剪接,是按照当下商业故事片的节奏进行,快捷而有力,一扫文献纪录片普遍存在的冗长沉闷之风。该片的镜头长度,短则仅仅数秒,长也不过几十秒时间,利用电影蒙太奇的技艺,不仅实现了有限时长中的信息最大化,且与当代年轻观众的心律同步共振。效果如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的结尾所说:“我们所谓的真实,是刹那间同时萦绕你我感受和记忆间的,某种和谐。”

  最后,顺便说及,它的融资和众酬方式也可圈可点。一是不申请资金,二是不融来历不明的资金,这是要确保电影创作的性、自主性、严肃性和性。可想而知,这样一来,制片人和编导者必然要承受的巨大市场压力,无论最终成绩如何,这种尝试,都有大功于中国电影市场。

  三

  这部影片也有进一步讨论的余地。例如,在影像中有一段,布热津斯基说要求与卡特总统私下会谈,卡特感到奇怪,问为什么?布热津斯基说不知道,可能与越南有关。大部分都有中文字幕,唯独“与越南有关”这话没有,听不懂英语的观众就无法了解这一重要信息。这是一个技术性失误吗?按理说,傅红星导演不会也不该犯如此低级失误。若不是技术失误,那是编导有意为之?若是有意为之,又是为什么?这值得讨论。熟悉当年历史的人想必都了解,与卡特总统的这次私下会晤,是此次访美的重要原因之一,此次密谈的正是越南问题。此次密谈的结果,改变了当年国际关系格局。在正式会谈之外,刻意安排私密会晤,其重要性及戏剧性一目了然。以“历史揭秘”为最大卖点的《旋风九日》,回避了这一重大历史秘密,连字幕也不出现,无论怎么解释都成问题。

  又如,影片中有肯尼迪遇刺历史记录影像的完整呈现,长达数十秒,尽管有人喜欢,我觉得仍有讨论余地。理由是,这段历史影像与访美所遇危机并无真正的逻辑关联,更非直接。编导使用这段影像,无非要配合美国特工讲述访美安保之虞,从而把“暗杀”这一主题落到实处,并推向。这样做,恐怕有分寸失当之嫌。因为冲向的人是捣乱狂徒,而非刺杀凶手,背包里是纸质而非,暗杀毕竟未成历史事实,过度铺张暗杀主题,很容易越过历史纪录片和惊险故事片的边界。真正聪明的做法,应该是“故事解构”,即告诉观众,刺杀虽有可能,但并非事实,不过是虚惊一场。

  一面是遗漏访美的关键信息,一面是过度营造遇险的紧张氛围,将这两点结合起来看,会不会于影像史学的学术品质?尽管瑕不掩瑜,影像史学即真实电影的创作中的优先性排序及相互关系问题,仍值得思索和讨论。(作者: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推荐:

关键词:旋风九日 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