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ifengAC【回顾与分析】重新仔细读一读进击的巨人的剧情【回顾与分析】重新仔细读一读进击的巨人的剧情(以下引用时简称为【
1. 《巨人》是一部草蛇灰线的作品。作者谏山创在接受采访时说过自己早就构思出《巨人》的主线情节和结局,连载时只是补足细节和微调。所以《巨人》并不像那些根据连载时读者反响而随意增删大段情节的一般少年热血漫画那样打到哪里算哪里(《七龙珠》,说你呢) ,而是根据那个一开始就拟定好的脉络,在剧情中埋下大量伏笔、线索、暗示。因为有这些线索,推理才有可能。而且从目前的迹象来看,谏山创并没有打算挖坑不填(好难得)。所以我只是抢先作者一步填坑而已,我相信作者自己最后会把坑填上的(我就是这么善良)。
2.《巨人》可能是一部硬科幻作品。这倒不是说故事里的各种超现实事物在科学细节上都要完全站得住脚,而是说《巨人》的设定虽然一开始看起来很有点不讲理、很有点扯,但随着各种科技细节的,我们有理由相信,故事真正的时间背景是在一个高科技的未界(或者是至少科技水平与当代相当的一个世界里)。
《巨人》里的那些东东,似乎不全然是作者拍脑门想出来的瞎设定,而应该都是些在这样的高科技设定下有可能出现的东东,整个故事里出现的怪力乱神的东东,在故事框架内能够自洽。下篇中对于技术方面的脑洞,正是基于这一点(上篇不太涉及)。
3.《巨人》是一部有相当的文学追求的作品。虽然很多人觉得谏山创画技糟糕,但是我觉得他所展现出的文学表现力还真是让我特别服气,比如这几个经典场景的表现力——
再比如说,表现手法上,经典文学善于“正事反写”,最典型的比如有《红楼梦》这样的,看着像写繁华,实际是写繁华的幻灭。也就是,实际想表现的,与表面的符号正好相反。《巨人》会不会有这样的表现手法呢?我想是有的。请出韩吉为我背书——
我的部分脑洞,就来自于《巨人》里有不少细节其实是“正事反写” 这一假设,我相信《巨人》中有不少东西,与可能正好是相反的。比如说,巨人的,可能就是一种“小东西”;比如说,艾伦的身世,与目前看到的正好相反。
那么,接下来,本文将用小学语文老师教给我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这“记叙文六要素”来简单地概括、推理、脑洞《进击的巨人》中的一些重要谜团。鉴于巨人的连载貌似已经开始接近尾声,接下来的连载内容肯定会密集发布谜底,所以本文注定随时被新的连载内容打脸。但是我们企业家(我最近创业了呢~)从来就不怕打脸。
从易到难。我们先来分析《巨人》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准确的说是剧中的三重城墙,坐落于地球上的何处。
我的答案是,不全部可信。因为这个内封上的东东其实是现在的墙内人的历史教科书的一部分。漫画中多次出现过墙内学校使用的教科书,正是这种图文混排风格的“图画书“——
所以,这个神秘的内封上呈现的信息,其实是初代王修改过墙内人类的记忆之后希望人们相信的历史,并不一定全部都是真实的历史。那么以上五点信息,哪些是可信的呢?我认为除了5,前4点全部可信。理由是,只有城墙的真正来历——墙是由墙内巨人初代王所造——是初代王和雷斯王族极力隐瞒的,因此需要。其他4点,似无必要。
这里很多朋友可能会产生,以为阿明爷爷私藏的这本书是人类进入到城墙之前流传下来的一本古代地理书。其实不是!如果是的话,那么从书里能解读出来的信息应该是对外部世界的一个宏大、完整得多的描述,会远远多于以上这些。
而从以上几幅画透露出来的信息推断,这本书的作者并不了解外部世界,他并没有对外部世界的知识,而只是对他在外部世界的所见所闻做了一些零零散散的记录。所以这本书应该是城墙文明开始的早期(至少比阿明爷爷早一点),某位像后来的调查军团那样的人物,走出城墙探险,偶然走得比较远,然后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的“游记”而已。
他曾经走到过海边,并且看不到海岸线的边缘,因此推测这个世界大半被海包围——而这一点与前面的“大岛”假设吻合。
然后,这位作者又游走到这个大岛的内陆,目睹了“火焰的水”、“结冰的大地”、“砂的雪地”,这显然是一些特殊的地貌或者地理现象,但由于这位作者并没有关于这些地貌的知识,所以他只能对这些东西做很文学的描述(而不知道它们到底叫什么)。
“火焰的水”:一些字幕组翻译成石油,显然是过度诠释了。按照的解读,“火焰的水” 是游记作者亲眼看到的东西,也就是明明有火焰,在烧,却像水一样流动的东西。那还能是什么?岩浆呗!
“砂的雪地”:有砂,说明是沙漠或戈壁地形;但又有雪。怪了,沙漠不都是特别炎热的吗?还真不是,有一种沙漠叫做寒漠(cold desert)。定义:两极、高山或高原等寒冷气候下的荒漠。寒漠地区的寒冻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形成大量岩屑。所以“砂的雪地”其实就是寒漠。
所以目前的推理有:这个地方是个大岛,岛上有岩浆(火山),有冰川,还有寒漠。其实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不过我还是再补几刀吧。
台地(英语:Plateau、table land)是一种凸起的面积较大且海拔较低的平面地形。台地中央的坡度平缓,四周较陡,直立于周围的低地丘陵。有人认为台地是高原的一种。但一般而言,海拔较低的平地称为平原,海拔很高的山地上的平地,则称为高原,如青藏高原。台地则介于两者之间,海拔在一百至几百米之间。故当Plateau或tableland译为中文时,需注意该地形的高度。简言之,台地就是被推平的丘陵。
根据【文字神贴】(【文字】进击世界的文字全解析)的分析,其实《巨人》出现过的,只有一种文字(但包含两种变体,类似于中文的横排与竖排)。这一段之所以引起很多人的,是因为中文翻译错了,其实这里莱纳并没有说“我看不懂这种文字”,而是说“我看不懂这个字是什么意思”,他其实是说,虽然他能通过拼读读出“鲱鱼”这个音,但是不明白“鲱鱼”的意思。也就是说,他从来没有见过也就无从知道鲱鱼是个什么东东。
而根据【文字神贴】(【文字】进击世界的文字全解析)的科普, 日文里的『鰊』比中文的鲱鱼所指的面要狭窄得多,基本上专指【太平洋鲱Clupea pallasii】。
也就是说,尤弥尔本来可能生活在这三个地方中的一个。但是,太平洋东西海岸可以排除。因为“尤弥尔”正是北欧里巨人始祖“冰霜巨人”的名字。这个名字,谏山创肯定不是拍脑门瞎起的。因此,尤弥尔本来生活在北欧海岸。而她在墙外某处游荡60年后重新变回人,终于有机会来到城墙内隐匿生活了一段时间。这说明,城墙所在的大岛,离北欧海岸不远。
仍然是根据【文字神贴】(【文字】进击世界的文字全解析)的分析,与莱纳没见过鲱鱼类似,墙内人没见过猿类,所以当猿猴巨人出现时,墙内人都只觉得是某种野兽,而叫不出“猿”或者“猴”这样的名称——
所以目前的推理变成:一个大岛,岛上有火山、冰川、寒漠、台地,它离北欧海岸不远,岛上没有猴子。
冰岛被称为冰与火之岛,岛上多火山,以“极圈火岛”之名著称,共有火山200至300座,有40至50座活火山。符合火山这一特征。
冰岛不仅是第四纪冰帽的中心,而且高原上仍有现代冰川分布,主要是盾形的冰帽冰川,也有少量的冰斗冰川,面积占全岛的11.5%。符合冰川这一特征。
冰岛内陆大部分地区被高原荒漠覆盖,但是这里是荒漠的原因并不是炎热,而是因为土地总被雨、雪浸润,所以植物难以。符合寒漠这一特征。
所以这个故事的开头应该是这样的:人类世界大战,大量人口;巨人出现,欧亚非及美洲,继续人类;初代王带领人类中的一部分逃到当时可能还未受巨人的冰岛,筑起城墙。从此与。
鉴于莱纳等人从南部城墙,以及南部本来就有较多无脑巨人,以及墙内气候并非十分寒冷,城墙的应该是在冰岛南部离海不远处。
聚居地1:冰岛某处。初代王建立。防御巨人方式:城墙。他们十分类似于生活在长城边上的史塔克家族——
聚居地2: 北欧海岸。尤弥尔的祖先建立。防御巨人方式:有可能是住在船上(这是脑洞)。这群人有可能是终身生活在海上,靠住在船里远离巨人的袭击,吃鱼维生。所以他们十分类似于葛雷乔伊家族——
以上两个聚居地是比较明确的。稍微要推理一下的是第三个聚居地,也就是莱纳他们的“故乡”所在地。
莱纳他们见过猴子,所以这个地方不在冰岛,而是在旧,基本上也就肯定是在欧洲。而他们没见过鲱鱼,所以故乡是在欧洲的内陆。
那么,他们靠什么来防御巨人的呢?总不能又是城墙吧?那可是初代王的bug级能力才搞得出来的东东啊。我脑洞的结果是:欧洲多山,巨人体型庞大,适合在平原奔跑,却未必善于攀爬,所以“故乡”应该是在欧洲的崇山峻岭之上,利用陡峭的山峰来巨人的。“故乡”,在欧洲的高山上。
聚居地3:欧洲内陆山区。故乡所在地。防御巨人方式:山中。所以他们十分类似于鹰巢城的艾林家族——
下一个问题自然就是,这三个聚居地里的人类都是什么来历呢?在这一部分,我先不把三组人类的来历全部分析完,因为涉及大量剧情分析,所以得放在“起因”部分来讲。这里我们只分析一下聚居地1——墙内人的来历。
那么,这个占墙内人绝大多数的单一种族是什么种族呢?这一点大家基本上已经有共识了。看书中角色的名字就知道了。
那么,城内人如果都是单一种族的话,他们就应该是所谓的德意志民族。而且从文中强调这一种族存在某种血缘来看,这些人还不是广义上的“居住在的那些人”,而是狭义上的从日耳曼人传下来的那个正统德意志民族,虽然日耳曼人在历史上混入各种基因,但总的来说,可以认为他们在基因上是有紧密联系的一个种族。
如果胡佛这句话可信的话,那么我们应该推测,虽然目前墙内这些人人畜无害的样子,但是他们的祖先过大罪。墙内人的祖先,是。这里似乎浮现出了我之前提到的“正事反写”手法,整个故事的起始部分,最能打动读者的一直是以艾伦为代表的墙内人无以名状的不甘与——也就是说,故事一开始,似乎毫无疑问属于墙内。但是,故事进行到一幕时,我们有理由怀疑,有可能正好相反,搞不好真正的其实属于墙外一方。
对于这一幕,按照【回顾神贴】(【回顾与分析】重新仔细读一读进击的巨人的剧情)的说法,我们可以看到,故乡组对于消灭墙内人似乎有着极其强烈的感与感。莱纳他们所矛盾和挣扎的,是墙内现在的人是自己本身还没有的者,对这样的者下手,无法承受,这与必须消灭墙内人的感与感产生了巨大的冲突。
表面的原因似乎就是胡佛说到的:墙内人是的,他们的祖先过。祖辈的,由后辈来还。
但这个理由太不充分,“父债子还”这样一个狭隘的复仇逻辑并不足以支撑起故乡组那股强烈的感。所以我认正的原因是——
墙内人的祖先曾经过的那个,现在的这些们将来还会再犯!也就是说,墙内人不但是的,而且他们自己也注定会成为新的!!
这就是阿尼爸爸那股强烈的感的来源:没错,他们试图去的,的确是一帮者,但是他们知道这帮者未来一定会变成。
(这其实是一个著名的两难,有很多的变体,比如说:如果你能乘坐时光机回到19世纪末,那么你会掐死尚在襁褓中、人畜无害的吗?)
关于这一点,网上有过各种分析。比如有人说,故乡组曾经是墙内的原住民,他们是被现在的墙内人祖先赶出城墙的。他们之间是祖上拆迁惹下的恩怨。乍一看有道理,甚至有一些间接的支持。但是我觉得这种级别的在故乡组那股强烈的感与感面前显得不够分量,太小家子气。我认为,墙内人祖先的,一定是一个不可的毁天灭地级别的大罪 。想来想去,我觉得这样的大罪只有一条,那就是——
而且,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墙内人在未来的某一刻还会再次,当那一天来临时,现在仅存的人类有可能无一再次幸免。这就是罗德.雷伊斯的弟弟,上一代墙内王乌利.雷伊斯口中“人类的黄昏”——
墙内人在未来为什么会再次人类呢?我的推测是——他们在未来的某一天,会无法地集体变成无脑巨人!(这一点我在“起因”中具体分析。)
综上,我们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墙内人绝大多数是“纯种”德意志人。他们的祖先,也就是某一代人,因为某些原因,发明了巨人,导致人类几近。然后祖先中的其中一人——雷伊斯家的初代王,因为某种原因获得了最强巨人力,但是他并没有使用这种力量来消灭无脑巨人解放人类(初代王令人费解的动机放在下篇的“起因”中分析),相反,他带领了自己幸存的来到冰岛,建立城墙后了的记忆,并把墙内科技锁死在前现代水平(原因同样在下篇中分析),使他们相信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低科技时代中的人。
《巨人》的故事里有两个“时间”需要分析。第一个是故事中的纪年之谜,比如故乡组第一次破墙的845年——
前面说到,第一代墙内人被初代王,丢失了绝大部分城墙建立之前的文明和记忆,墙内文明是被初代王生造出来并锁死在某个水平上的。按照墙内教科书的说法,城墙是在100多年前建立的。也就是说,即便在墙内王族授权的说法里,也承认墙内文明只存在了100多年。那么他们的又怎么会是八百多年?是从哪一年开始算起的?这个的元年是什么时候?为什么不是从城墙建立开始算起?
是“公元”845年吗?是不是初代王把墙内文明设定在了一个公元八百多年的水平呢?肯定也不对。墙内的建筑、器物、服装至少是欧洲近代的水平,更像是欧洲文艺复兴后的样子。至少是十几世纪。所以这个纪年也不是“公元”。
第二个需要破解的“时间”,是故事发生的真正的时间坐标。墙内看上去像欧洲十几世纪的这个文明水平,是初代王制造的。人类真正的技术水平远超于此。前面我提到过,书里种种线索暗示,故事真正的时间背景应该是一个技术可能不低于当前世界的时间点。所以故事真正的时间坐标甚至有可能是在未来。
所以第二个关于“时间”的问题就是,《巨人》的故事真正的时间坐标是什么时候?这部分我们放在“起因”里分析。下面先来破解第一个谜团——纪年之谜。
初代王最大的愿望,似乎是想要让自己这些注定的过上几代人无忧无虑的日子,因此他了第一代墙内人(犯错的那一代人)的记忆,目的自然是让他们忘记自己的,同时也就意识不到自己在并不遥远的未来注定的结局。
这样一来,除了一小撮对墙外始终充满好奇的(调查军团)之外,大部分失忆的墙内人和他们的后人就可以傻呆呆地过上了黄昏来临前最后那么点儿和平安乐的时光。初代王认为,这对于注定的人类来说,是一种幸福。
那么,回到我们的问题,在设定墙内的时,初代王自然不会设定成外部世界真实的,那个真正的一定会勾起墙内人对真实历史的记忆。脖子上有痣代表什么那么设定成什么呢?
既然要让墙内这些人忘记自己的,既然要让他们活在一个感觉足够好的虚假年代里,那么索性就把墙内这个虚假时代的元年设定在德意志这个的民族诞生的那一年吧。这个民族国家虽然是晚近才建立的,但早在诞生之前,德意志民族一直以另一个“类国家”的形态屹立于世界,那就是神圣罗马帝国!
公元962年2月2日,罗马约翰十二世为德王奥托(Otto I)加冕,他为“神圣罗马帝国的”,是为神圣罗马帝国之始。德意志民族,就是在那一年,开始以“神圣罗马帝国”这样一个民族共同体书写属于自己这一民族的辉煌历史。那么,如果要营造一场人怀旧的春梦,那么把这一年作为元年不是正合适吗?
墙内,其实就是神圣罗马帝国。神圣罗马帝国之始的公元962年就被作为墙内的元年。所以《巨人》故事开始的故乡组第一次破墙的那个845年,在年代上就相当于962+845-1=1806年,也就是公元19世纪初。
也就是说,初代王希望墙内人相信,自己活在一个科技水平约等于欧洲18世纪到19世纪初左右的时代。初代王之所以把墙内锁死在这样一个水平,估计是他认为这样的科技水平刚好可以提供足够的生产力让墙内人安稳度日(具体原因下篇再聊)。
请注意,这里并不是说845年在外部世界的线年,而是说,初代王希望墙内人相信自己生活在17-18年前后这样的一个时代而已。
两张图,第一张18世纪油画,某地市场一瞥;第二张是漫画里的希干希纳区,大家可以放在一起感受下。
以上这个脑洞,本来是我拍脑门想到的。但我开完这个脑洞后,随手去查了一下线年的(那时是普鲁士)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把自己吓了一跳——
作为反法同盟的普鲁士,那时正在与欧洲的那位军事“巨人”拿破仑打仗。结果,1806年10月27日,拿破仑轻易击破普鲁士军,攻入。
它主要用于通行管理和在城门收税。有18个城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上图中左侧的Brandenbuger Gate——现在仍然是地标建筑的勃兰登堡门:
但是在1806年拿破仑占领时,原版的那个勃兰登堡门的,并不是胜利,而是和平。因为勃兰登堡门原先是为纪念和平而建。
这个在1806年破墙时被拿破仑顺走的和平,名叫厄瑞涅(Eirene),是希腊里时序三之一,代表和平。对应的季节为“秋”。
至此,我几乎可以完全确定,谏山创在创作《巨人》的开场一幕时,灵感来源之一肯定是1806年拿破仑攻破城墙事件!连城门上的这样的细节,都几乎是完全照搬当年。
于是接下来,顺便就破解出了三道城墙上的的原型。既然玛利亚之墙的玛利亚的原型是时序三的和平厄瑞涅,那么剩下来的两道城墙当然就是时序三中的另外两位了。
从里到外,依次是春、夏、秋三位时序,一层比一层更靠近寒冬。而寒冬,自然就是墙外那个巨人的世界。
故事的主角——调查军团——当然就是/普鲁士军事贵族的前身,德意志的骄傲,欧洲中世纪三大骑士团之一的条顿骑士团!
2016.1.11 更新 中篇:巨人起源《进击的巨人》中,巨人跟人到底是什么关系? - 魏知超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