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工作汇报> 文章内容

“原生家庭”成热词:变迁中的个体与家庭关系再思考|特别策划

※发布时间:2019-12-24 5:54:49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原生家庭欠你的,你得靠自己找回来。找不回来就是一场灾难,找回来就‘都挺好’”。近日,热播家庭伦理剧《都挺好》大结局落幕,剧中小妹苏明玉从小生活在家庭边缘、闯事业的经历引发众多观众共鸣,关于原生家庭的讨论刷屏各大社交。

  “原生家庭”的百度指数从3月1日《都挺好》起开始显著增长,随后各大都对该剧以及“原生家庭”概念表现出了较高关注度。然而不少人对这一概念依然一头雾水:当我们在谈论“原生家庭”时,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

  一般认为,原生家庭(mily of origin)是指儿女还未成婚,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即人们生长的最初。

  美国科医生Murray Bowen在其家庭系统理论中提出了分化(differentiation of self)的概念,这一概念指向个体与原生家庭之间的分化,Bowen指出,在个人分化出成熟健全的人格前,需要先解决个体对家庭的情感依附。

  心理学家武志红所著《为何家会伤人》出版,书中对家庭关系与伦理进行了解读,了中国家庭的运行机理,“原生家庭”逐渐成为人们熟悉的心理学名词。

  豆瓣“父母皆”小组创建,这一小组开始重新审视中国家庭关系,为大众呈现“父母是可甚至否定”的新观点,中国年轻子女与原生家庭的撕裂关系也随之被公开展示给。

  2018年,美国心理学家Susan Forward的著作《原生家庭》(《Toxic Parents》)被引入国内, Susan Forward在书中提出六种有毒的原生家庭体系,分别是不称职的父母、操控型父母、酗酒型父母、身体型父母、言语型父母、型父母,在当时产生很大社会影响,再次引发关于“原生家庭”讨论的热度。

  为了研究社交用户对原生家庭的态度,我们爬取了“原生家庭能决定一生吗”线条高评热门微博(具体微博详见文末注)的两万多条评论(包含表情包),并做成了词云图。挑选时去除了仅以“原生家庭”作为由头、关联不大的微博。

  微博的发布者有主流,如、新京报等,有新浪新闻微博帐号“头条新闻”,还有影视自,评论用户也较为多样化。

  因为微博表情名称的明确性,「允悲」「摊手」「抱抱」等表情在词频分析所占的比重较大,这些被网友们选中的emoji明确地展现了他们的态度。

  很多网友都在微博下方肯定了原生家庭对自己“有影响”,这些经历往往和性别歧视、教育习惯、家庭经济状况相关,造成“自卑”“”“没有安全感”“恐婚”等。网友们用亲身经历原生家庭之苦的苏明玉——“我也是”。

  网友们用「跪了」「允悲」「失望」表达自己的无奈,也用「微笑」「拜拜」「摊手」展示自己的云淡风轻(或者说,更强的意味)。

  在社交平台上,网友们看到别人的经历后也不忘送上自己的关怀,特别是「抱抱」「可爱」和“加油”,在词云图中占比较大。

  此番“原生家庭热”是由电视剧引起,所以不少讨论都是和剧中情节直接相关,网友对苏大强各种“作”的表现和苏明玉应该如何处理家庭关系有着鲜明的个人看法,还有评论表示对“原生家庭”这个概念存疑,「吃瓜」「Doge」也成为高频表情。

  澎湃新闻《“都挺好”却都过不好?别再让原生家庭背锅了》一文提出,原生家庭中父母的教育背景、社会阶层、经济条件和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与子女日后的成长之间有相关性,但不是决定性的关系。

  《新京报》评论《都挺好,好就好在揭开了“原生家庭”的复杂面相》认为,网络时代,“原生家庭”似乎成为一种流行,《都挺好》告诉我们现实家庭中并非尽是美好的一面,有竞争、有、有逃避,甚至也有。但身处矛盾中的人们,不论面对怎样的局面,都需要积极地生活。

  @央视新闻对《都挺好》导演进行了采访,导演简川訸坦言,以前的传统教育是,长辈们说的话,作为子女很难去反驳,只能去听,这些年好了很多,但是这种思维惯性还是有的。“原生家庭的影响,可能是一生都很难改变的。要正确面对过去的积怨,不能回避,更不能。”

  《日报》的《〈都挺好〉究竟好在哪里?》表示,的原生家庭关系意味着新生代的创作者与观看者都逐渐看清、接受并重视“个体”的意义。而当每一个个体的需求能被看到且能被尊重时,“家庭”的意义也将会更立体、更丰富、更现代。

  《中国青年报》的《新一代多子女家庭崛起 别再“苏明成”》认为,无论是哪个时代,多子女家庭的资源竞争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应该打破权威,给予家庭的个体更多关注。

  凤凰网《〈都挺好〉:泛滥的原生家庭决,加固了阶层的刻板印象》一文提出,“原生家庭决”的流行是因为它迎合了大众压抑已久的负面情绪和不同群体之间基于阶层的刻板印象。这类决遵循的二元对立观了人们对他者的痛恨,加深刻板印象,而喧哗过后并没有留下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问:“原生家庭”这一话题近日被网民热议,是否对这一概念是否存在误读?大家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原生家庭”这一概念?

  答:是的。我认为是有些误读。因为个体的发展是在一个宏大生态系统里面的。这个系统里面有家庭有学校有社会,有历史和时代的变迁等等多方面的因素。

  原生家庭只是个体生活的一种,虽然有重要作用,但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个体在发展过程中除了受的影响之外,还会创造和改变,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所以,面对过去的问题,不能一味地过分解读原因,更要积极面对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答:非常大。一个人小的时候,父母对待他的方式就是他与世界相处的方式。性格是我们对世界的反应,这些东西就是家庭所给予的。我们和父母的关系直接影响我们的亲密关系,比如父母双方的功能都可以被发挥的话,他的恋爱也会非常顺遂。

  问:电视剧《都挺好》后,“原生家庭”一词引发网民热议,这一概念为何能引起网民讨论甚至一定范围内的共鸣?

  答:这个概念之所以能爆发式的流行,并不是最近的事情,实际上作为一种网络的亚文化社群,诸如豆瓣“父母皆”小组前几年就已经流行起来,有一位心理学的科普者还写过为何家庭会伤人这样的畅销书。

  总的来讲,这个词在互联网时代的流行是技术发展与社会文化变迁共同催生出来的一个事物。互联网让人们之间可以匿名化的沟通,在相对真实的层面建立身份认同,又不用担心对线下真实身份造成的,这是其一。中国社会传统上遵照如家君臣父子严格的等级制度,对长辈的质疑被认为是一种不的行为(不孝),所以原生家庭造成的大多是被遮蔽起来的。近几十年,中国社会经历了个体化的转向,个体表达得到鼓励,距离在尤其是互联网空间中得到弥合。另外,随着社会流动,越来越多的人离开成长的乡土社会,来到现代城市中,这些可能都是原生家庭这个问题被凸显出来的原因吧。

  《都挺好》也许起到了类似于议程设置的作用,让人们开始热烈讨论这个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问题也是刚刚出现的。一般来讲,对社会问题的反映往往是滞后的,甚至有时候是事件性的,而非系统性的。总之,这可能是偶然性的。不过必然的是,如果这是一个凸显的社会问题,即便不是《都挺好》把它凸现出来,也会是别的产品。

  答:我觉得从新闻或者的角度金字旁的女孩名字来说,我们不应该因为这么一个事件的发生就简单去炒作这个事情,或者说借热度把它娱乐化;或者把有毛病的人进一步、悲惨的人群悲情化,把本来可以深入展开的社会性讨论,变得娱乐化或者庸俗化,而是应该借助这么一个事情,让人们去从更深层次上帮助我们看待社会文化、我们的社会观念,调整代际关系。

  在讨论“原生家庭”的时候的话,我们应该更多地意识到父母要承担很多的责任。他们在影响和教育自己子女的时候,不是说做任何事情只要是出于一种爱心,或凭借自己的年龄优势而做事,就都是对的。他们也应该有遵守一些的、伦理的底线,或者说各方面的一些准则。在这方面的话,父母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尤其是不能倚老卖老。

  所以我觉得如果通过这样一种更深入的社会学层面的讨论的话,“原生家庭”这一概念可以帮助我们进行现代化的一些革新,理顺一下我们的代际关系,使我们的家庭教育更加合理一些。如果关于这方面的一些报道能够做得更具有学术性、更客观,更中立、更多元、更深刻的话,起一种讨论或者引导作用,我觉得在“原生家庭”这个话题被关注的前提下,能产生更多的更好的一种社会效益。

  知网关于“原生家庭”一词的指数分析结果显示,国内与原生家庭相关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02年。自2002年到2018年,学术界对于原生家庭的研究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与原生家庭相关的中文文献数量从2015年起有大幅度增长。

  对 “原生家庭”的研究主要集中分布于社会学及统计学(24.50%)、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17.88%)以及心理学(13.25%)三大领域,、特殊教育、文学艺术、病学等其他领域也有涉及。

  在《大学生心理适应:原生家庭的影响》一文中,苏州大学赵郝锐较为全面地梳理了国内外对于原生家庭的研究情况,具有一定参考性。他提到,在解释原生家庭的影响时,学者们常用家庭系统理论作为理论依据。该理论普遍认为:家庭是一个系统,每个家庭都生活在这个系统中,家庭的心理问题与整个家庭有关,而不仅仅是由于个人问题。

  他还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原生家庭的诸多研究。一些研究发现,原生家庭与个体心理障碍存在一定的联系。在功能失调的家庭中成长影响个体心理社会行为的健康发展,进而影响成年期情绪管理及心理健康等问题。

  而在婚姻关系上,大量研究表明父母的婚姻状况(尤其是婚姻冲突)能够影响个体期亲密关系。父母冲突较多会使个体成年后的亲密关系更易破裂。目睹父母之间的行为则会导致个体成年期的行为。

  此外,国内的一些研究关注家庭对理健康的影响,尤其关注原生家庭对留守儿童、症患者等特殊群体的影响。

  [1] 央泉,周荷风.原生家庭的创伤——Bowen理论视域下的《奥丽芙·基特里奇》[J].外语与翻译,2018,25(04):53-57.

  [4] 李彤.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原生家庭教育研究——以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左拔镇云山村为例[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8,28(03):37-40.

  [5] 骆敏灵,熊卫,马旻,张建军,李轶琛,马筠,徐汉明.症患者原生家庭互动模式的定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2014,28(11):840-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