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缄默已久的王石终于在公司会议室专门谈及万科控制权问题(《王石:不欢迎宝能》)。创始人王石明确,不欢迎新晋大股东宝能。这意味着,
从2015年12月起,前海人寿及其一致行动人以凶悍的方式轮番增持万科,及至夺取第一大股东,且未停止继续增持的行为。客观而言,以分散的股权结构建立了中国企业治理范本的万科,面对强悍的资本出击时,手中的底牌,似乎所剩无几。
应该说,作为中国后崛起的企业家阶层的一员,王石深知商业世界的规律,以及其间蕴含的“结果导向”之。所以,王石及其万科管理层清楚,向前海宣战意味着,在资本面前,自己将没有退,更没有任何的余地和空间。
商业世界,不仅有规律,还有伦理。商业规律支撑着商业世界的日常运行,包括资本在内的生产要素配置,生产效率、企业运行效率的高低,均有赖于对商业世界基本规律的把握和遵循。商业伦理,则关乎商业世界的善与恶、黑与白,决定着企业和企业家的为或不为,说到底,商业伦理就是商业世界的人生观、价值观。
宝能(前海人寿)系对万科的突袭,是其对商业规律的熟谙所造就。依 托拥有高杠杆融资的便利,利用万科分散的股权结构,以高杠杆公司对低杠杆公司进行并购,并利用其即将掌握的话语权,将杠杆效应放大到极致,其所掌握的万科 股权、万科的上市公司平台,都可能成为宝能系进一步进行资本运作的“资本”。其实,他们已经这么做了——用已经持有万科的股权质押融资,然后反过来再来继 续收购万科的股权。
可以想见,如果宝能系对万 科的大股东地位得以持续,甚至逐渐变为实际控制,近15年来被视为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范本的万科,大概率将沦为宝能系凶悍资本运作的筹码。宝能系有这样的基 因,除了攸克君此前披露过的钜盛华将前海人寿9亿股抵押于上海银行之外,前海人寿绝大部分发起人,都将前海人寿的股权,质押给银行或金融机构,换取继续资 本运作的筹码。
在前海人寿身上发生的这一切,从市场角度看,似乎无可非议。因为前海人寿至今,它的资本虽然也事关众多保险客户的切身利益,但由于并非上市公司,其高杠杆资本运作的风险,也仅仅事关前海人寿股东们的利益。但是,如果同样的一切发生于万科,则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
因为万科是一家上市公司,众多的投资者的个人财富与利益,均与万科的命运休戚相关。资本市场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资金避险买万科”,这是实际控制万科的管理层多年以来谨慎实施企业内控和资本运作的结果,同时,也是华润长期作为万科大股东“之治”换来的结局。
在宣战书中,王石开列了他心目中万科合格大股东的一系列标准。从这些标准中,我们能够看到的,是一种商业伦理,它既关乎商业行为的善与恶、是与非,也决定商业规律的最终。
商 业规律的形态变化多端,在不同的下,拥有不同的形态。在特定的下,资本的逐利属性与其建构的规则,甚至会出现与商业伦理反向运动的形态,但是,大 道当然,当你从更高的历史纬度去考量商业规律及其“结果”时,便会发现,无论商业形态如何变化,最终仍要回归商业伦理的支配。
现代社会商业伦理的核心,即对企业产权所有者利益的与。对 于上市公司而言,投资者利益的是一切企业经营行为的前提与“红线”,投资者利益的行为或不为,实际上就是商业伦理中“善与恶”、“是与 非”的真正评价标准所在。这也就是为什么说资本有善与恶之分,收购者有人与文明人之分的原因。这个道理,连嗜血的华尔街也是清楚的。
尽管多年以来,与其优秀业绩相比偏低的股价,是万科的“痛点”所在,但其管理层始终恪守着以投资者利益“为大为先”的原则对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然而,一旦以高杠杆资本运作著称的前海人寿入主,势必对万科一直以来的经营原则和价值观产生重大影响甚至根本改变,一旦万科异化为新晋大股东甚至实际控制人资本运作的筹码,最终被损害的,将是投资者的切身利益。
此时此刻的宝能系也应该清楚,高杠杆资本运作蕴含的巨大风险。最为现实的,即股价波动对于杠杆融资的巨大风险。而从更加长远视角来看,资本运作本应为实体业务所支撑,极致的高杠杆资本运作,多数都难以逃脱悲剧枭雄的命运,一如当年的德隆系与唐万里、唐万新。
这正是王石和万科需要捍卫的商业伦理所在。1951 年出生的王石,完全称得上是一个成功者,更是万科的图腾。面对敲门的人时,以利益视角考量,他完全拥有与人、谈判的空间与资本,在这种假 设下,他也完全可以求得体面和财富。然而,王石做了一个完全相反的选择,他或许是要用万科的向中国商业世界宣示捍卫商业伦理的意义。
因为,任何一个企业家都深知,决定自己和企业命运的,终将还是商业伦理,那里,才是没有浮华幻象的真正归宿。